欧美激情视频一区/91嫩草国产露脸精品国产/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果冻传媒/www.国产激情 - 在线āv视频

 

《生存手冊》

 

英國皇家特種部隊權威教程


3 動物類食物

  所有的動物都可能成為潛在的食物來源。有些動物,比如蠕蟲和昆蟲類,捕捉時幾乎不需什么技巧。但多數動物必須通過布置陷阱或直接狩獵才能得到。這要求你最好掌握一些有關動物特征及生活習性、捕捉方法等方面的知識。


  對于動物你了解得越多越好,但在野外你還得利用上已知的相關地理歷史知識,幫助自己發現和找到更多的可獵之物。條條大道通羅馬——你必須在失敗與挫折中學習和積累經驗。

  必須研究每種動物的特性,了解它們在何處藏身、棲息、食性、何處飲水等細節。必須學會如何最有效地殺死獵物,設置何種陷阱,在何處狩獵等。不要濫殺無辜。要用人類天性的善良來抵御求生的自私和貪婪。

  味道最為鮮美、肉量最足的是那些成年雌性動物。動物越年幼,瘦肉越多。成年雄性動物在發情期前脂肪含量最多(隨種類及所處地區不同會有所差異)。在發情期間它們的脂肪會越來越少,甚至正常富含的骨髓量也減少了。為了安全度過嚴寒的冬季,動物會積累脂肪,在夏季脂肪組織又會逐漸減少。越老的動物脂肪含量越高,肉質也更粗糙。

  3、1 尋找獵物

  動物的蹤跡幾乎分布于地球上每一個角落,但時常看見野生動物卻并不那么容易。學會辨認動物留下的蹤跡,并能從中分辨出是何種動物,將會有助你選擇適當的策略進行狩獵或者布置陷阱。你將知道用何類誘餌最有效,并設置相應的陷阱。

  多數哺乳類動物只在早晚時分外出活動。白天只會有大型猛獸烈禽外出奔走。大型草食性動物也需要整天覓食以填充各自的胃口。有些小型動物需要頻繁進食,也會整天不間斷地活動——但是大多數小型哺乳類動物,如兔子,主要在夜間覓食,除非天氣變動時才會改變飲食習性。肉食性動物會在各自的獵物外出活動時捕獲它們。作為求生者,你也應與它們一樣。但是你有更多的機動性,可以通過設置陷阱捕捉到那些甚至根本不曾謀面的獵物。

  動物蹤跡

  多數動物活動都很有規律,在飲水、覓食和歸巢之間有很規則的路線。留意這些蹤跡信號。在濕地、雪地和松軟沙石上動物足跡會更明顯一些,在密林地區還會有其他更明顯的信號。足跡大小基本與動物體型成正比。通過判斷足跡的清晰度及其內含水漬的多少可以精確判斷動物通過的時間。有水滲入或雨水充盈其中嗎?是否已經污漬不清了!足跡越清晰,動物通過的時間越靠近。

  清晨,可以留心觀察和檢查地面上動物留下的蹤跡。如果露水或蜘蛛網被碰掉或破壞,動物離去時間離現在可能不會超過幾小時。有些動物,比如兔子,活動半徑不會很大,相應的足跡很可能說明它們就在附近。有些動物會從茂密的矮灌木叢中打開通道。通道大小表明了相關動物的體型大小。沿著足跡延伸的道路兩側嫩枝的破損程度也會提供有關動物的信息。檢查破損樹葉斷面的新舊程度:被踐踏的枝葉是否已經枯萎?破損枝條還支撐著,還有新鮮的綠色嗎?在樹木之間作好記號。動物采食信號和被遺棄植物也是有用的指示。動物糞便也能提供許多相關信息。

  啃食信號

  樹皮被剝落的方式、啃食后留下的堅果皮殼、部分吃剩下的漿果及嫩枝上的牙痕、肉食性動物吃剩的獵物尸體及獵物巢穴被毀壞的狀況等等都會有助于你判斷生活在附近的動物種類和它們的生活習性。

  許多啃食植物嫩莖的鹿類動物會留下相應的牙痕,莖干樹皮會留下破損的邊痕。兔類啃過的樹皮邊痕則是光滑的。在夏季,被鹿類啃過的樹皮被撕拖成長條形,完全暴露出樹木的木質部——冬季里樹皮附著緊密,只會被啃咬出一塊塊疤痕,這時能見到大量清晰的牙痕。雄鹿常常會用鹿角磨蹭樹干——在磨破的樹皮與木質部之間留下長條狀的疤痕。

  綿羊和山羊也啃食樹皮。它們留下的牙痕通常是斜歪的,而鹿類的牙痕則是垂直的。嚙齒類動物啃咬的痕跡常位于樹莖底部——剝光幼樹的嫩皮通常也是野兔們的杰作。勤不知倦的河貍啃過的部位看起來好像用小手斧砍過似的,有著圓錐形頂部的深痕。

  松鼠會爬上樹莖的頂部剝啃幼嫩枝條的樹皮,木屑及樹皮碎片通常會散落到樹干底下。如果你見到地面上散落的松木屑,很可能樹上就有松鼠落窩的巢穴。但如果同時又有堅果或松子之類散落樹下,則表明這有可能是愛偷食堅果的鳥類干的。在地面上一堆空果殼附近,很可能有一個嚙齒類動物居住的地洞。

  如果仍然生長的樹苗枝頭似乎曾被水平修剪,或者樹木底層枝干在一定高度被整齊剪去上段嫩枝葉,你可以推測這是喜吃嫩枝的草食性動物如鹿類留下的印記。

  排泄物

  糞便也是確認動物類別的最好參考物之一。動物體型大小也可從中略見一二,糞便干燥程度是判斷它們何時從此地經過的指標之一。隨著時間的延長,糞便會變得堅硬,特征性氣味也逐漸散失——新鮮糞便會含有一定比例的水分。飛動的蒼蠅可以使你注意到附近的動物糞便。

  哺乳類:許多哺乳類動物糞便有強烈的遺臭,這是由開口于肛門內側附近的腺體分泌產生的,它們有標記領地、發送性信號等重要功能。

  植食類動物,諸如牛、鹿、兔子留下略圓的馬糞狀排泄物。肉食性動物,諸如貓、狐貍等的排泄物為長條形。有些動物,包括獾和熊類,是雜食性動物。掰開一團干燥的糞便察看是否能找到有關此種動物獵食習性的線索,以便在布置陷阱時選用動物偏好的誘餌。

  鳥類:分為肉食類和植食類,通過辨別鳥糞可以區分它們。食谷物的植食類鳥糞便體積較小,多數情況下新鮮鳥糞為液態。肉食類大型猛禽排出丸狀糞便,糞里可能還會有未完全消化的肉類殘渣,如魚、鳥、鼠或嚙齒類小動物等。松散的鳥糞表明在一定的地域內可能就有水源,因為小鳥不會飛離水源太遠。但是肉食性鳥類卻不會依水源遠近限制它們的生活區域。地面上富集的鳥糞通常表明周圍會有鳥類的巢穴。鳥類喜歡在枯樹上就餐,那里有許多蠕蟲可供捕食。

  掘出的土堆

  有些動物在地上掘洞以尋找昆蟲和蠕蟲類食物。野豬會翻拱大塊的地面。如果明顯有新的潮濕的碎土,很可能不久前就有動物光臨過這里。大塊泥濘加上動物打滾留下的痕跡通常是豬類動物留下的。松鼠掏挖植物根莖會在地表留下小面積扒痕。

  遺臭與氣味

  留心傾聽周圍的聲音,注意空氣中遺留的氣味。它們很可能預示著野生動物何時出現。一種動物存在之地很可能會有更多其他種在此生存——有肉食性猛獸存在之處可能也會有相應的捕食對象。許多人忽略了自己的嗅覺功能。有些動物嗅覺非常靈敏,尤其是狐貍。隨時睜大你的雙眼,天氣寒冷時,大型動物的呼氣往往凝結成可以看得見的霧氣,如果你處于有利地形,即便相距較遠也能察覺到。

  地洞與獸穴

  許多動物通常在遠離水面的高地上打洞做窩。有些種類的動物,比如兔類和松鼠,盡管有狡兔三窟之說,要捕捉它們其實也并非很困難。兔子應急的洞穴很容易被挖開,或者用一段刺蕾枝或帶倒鉤的絲線就可拖塌離地表很近的地洞,把兔子鉤出來。

  肉食性動物通常藏身洞穴之中,這在多林地帶很是普遍。洞穴周圍的排泄物或獸跡會暴露出它們的行蹤——同時也表明洞穴已被占用。盡管有少數動物,比如獾,會有規律地在遠離洞穴之地排便。

  3、2 哺乳動物

  以下圖示的各類動物足跡中,沒有添上后足部毛皮著地的痕跡。多數圖示的是某類家族中的代表動物。由于種間差異,足印的大小也會變化很大。足跡1代表右前腳,足跡2代表右后腳。

  貓科動物

  包括家貓和老虎,彼此間體型可能會相差很大,但具有許多共同的特征。分布于除澳大利亞和南極大陸之外的各大洲,但在任何地方都沒有大量分布。它們習慣于夜間活動,躲避人類,頗有幾分神秘色彩。在野生動物保護區內你可能會見到萬獸之王——獅子,但很少見到貓科動物。它們全都是你潛在的食物來源——但不可捕殺稀少的大型貓科動物。你可能會遇著已腐爛的被大型貓科動物捕殺后吃剩下的獵物尸體殘骸——但要當心:肉的主人可能就在附近。貓科動物的肉可能會難以消化,要徹底燉悶。但小型動物的鮮肉味道很好,與兔肉差不多。它們的肌腱堅韌有力,是做弓弦的好材料。

  陷阱設置:強而有力的彈性陷阱平臺或誘餌圈繩套。動物的內臟雜碎可以用作誘餌,其他的誘餌如動物血塊或肉類也可用。貓科動物行動敏捷,很可能會跳出繩套,要提前防止這一點。

  足印:行走時腳趾著地,前四趾印大小相當,后一趾印稍大些。行走時腳爪縮回(獵豹例外)。糞便長條形,越靠近尖端越細,但通常它們會自覺地隱蔽好排出的糞便。尿味很濃,刺鼻。

  野狗類

  狐貍與野狗分布范圍很廣,從沙漠不毛之地至嚴寒的北極地帶都有分布。但在新西蘭島,馬達加斯加以及其他一些島嶼上沒有此類動物。狼類現今絕大多數分布于北美洲和中北亞的野外。靈敏的嗅覺使得犬科動物極難被跟蹤,但好奇心會趨使它們踏上陷阱。模仿四腳動物爬行會吸引它們——也許是潛在的美味呢。在遠東地區狗肉是美味佳肴,不過吃肉時需要用力咀嚼。處理肉類時要除去肛門腺。

  陷阱設置:對付狐貍要安排四腳套陷阱。盡可能不要讓它們嗅出人的氣味。

  蹤跡:行走時四肢著地,前足每只有四趾,而且有四道爪痕——外側兩趾印小于內側的。糞便長條形,至尾端漸細,其中可能還有未被完全消化的食物殘渣,如動物毛皮、碎骨或昆蟲外骨骼等。狐貍的糞便臭味刺鼻——但在松軟之地它們會主動用沙土掩蓋。

  鬣狗類 一種廣泛分布于東非至印度地區的食腐性動物(不是真正的狗類)。肉中可能有寄生蟲,應徹底沸煮。

  麝貓類 分布于熱帶非洲及亞洲的食腐類動物。按照對付狗類的辦法設置陷阱。烹煮之前應除去肛門腺。

  熊類

  生活于北美、北歐及亞洲部分地區的一類獨居性猛獸,喜好多林地區(北極熊例外)。體形強健、奔跑迅猛的熊類可能會光顧你的露營地。大多數熊類會爬樹。熊要殺死一個人易如反掌,對它們要避而遠之。如果設置陷阱可以捕捉它們,那將是營養富足的好食物。但是依靠臨時拼湊的簡易武器就想捕獵它們是非常愚蠢的,只會帶來一場悲劇。將熊肉徹底煮熟以防寄生蟲。絕不要食用北極熊的肝臟——它含有足以致命的高濃度的維生素A。

  陷阱設置:可選用落石式或彈性四腳套陷阱,但后者必須選用最牢靠的材料——熊能撕碎大多數常見的四腳套。必須盡可能置熊于死地或者使之完全喪失反抗能力——否則受傷的熊對狩獵的人來說是極具威脅性的。

  蹤跡:熊掌留下的印跡長約30厘米,寬18厘米,前端有五爪,趾間靠近,爪印清晰。后足印后端漸細,易被誤作人的腳印。熊幾乎可以捕食一切動物,可以追捕獵物,將獵物撕成碎片,也可輕巧地踏翻蟻穴,尋找食物。

  水獺類

  平時很難見到它們,也很少遇到它們陷入陷阱。主要生活在水邊或沿著河岸的洞穴里,好奇心很強,因此沿著河岸布置彈性四腳套并選用新鮮魚類誘餌可能會捉到它們。

  蹤跡:五趾著地,網狀,近乎圓形,長7、5厘米,寬6厘米。在某些地方,常在巖石上,能很有規律地見到它們留下的細長條形糞便,略有魚腥味。

  黃鼠狼類

  黃鼠狼、貂、白鼬以及臭鼬等都帶有幾分神秘色彩——但在北半球的北部地區,它們在荒野中很可能是求生者重要的食物來源。

  當心它們銳利的牙齒。

  陷阱設置:彈性四腳套或落石式陷阱。放置一些誘餌,比如鳥蛋或動物內臟等。

  蹤跡:不明顯,除非是在松軟之地。五趾及五爪相互分得很開。趾上的毛發會帶來污漬。跳躍式前行,使得前后腳印部分重疊。黃鼠狼的腳印在這一類動物中是最小的。

  狼獾

  分布于北半球的北部,體型矮胖結實、類似獾形的食肉目鼬科動物。主要靠覓食動物尸體腐肉為生,但可以無需費勁地拖倒一頭馴鹿。數量很稀少。除非你擁有鋒利的武器,否則別去惹它。

  陷阱設置:強力彈性四腳套或誘餌繩套阱——如果在苔原地區你能幸運地弄到合適的誘餌。

  蹤跡:足印平均長8厘米,寬7厘米。五趾,前有強有力的爪印,掌上的毛皮會使印跡模糊不清。

  獾類

  分布于北美洲、非洲、東歐至印度尼西亞一帶。體型矮胖粗壯,常在夜間活動。嚴冬時會冬眠。在它們經常活動的例行路線上以及它們經常排泄之地設置陷阱。如果被陷阱夾住,被困的獾會變得異常兇猛,別輕易靠近。幼獾肉味與豬肉一樣鮮美。

  陷阱設置:選用夾腿套阱,誘餌可隨意擺放。也可用落石阱或誘餌繩套阱,但都必須布置得相當巧妙而且堅固結實。

  蹤跡:五趾,前有清晰爪印。有時足印會與小熊相混淆。步長約50厘米。糞便與狗糞類似,但地上會有淺的挖掘痕跡。地表被掏出的樹根以及撕開的蟻穴可能會是獾類動物所為。

  臭鼬

  分布于南北美洲。有著一條長而多毛的尾巴,體型與小獾類似。遭遇敵人時會由肛門腺釋放出惡臭的液體以自衛。

  猴猿類

  所有的熱帶地區幾乎都有分布,通常群居生活在樹上。即便被小猴咬傷,也會留下一塊疤痕。它們很聰明,難以捕捉——在敵人還沒靠近之前,就會發出警惕的嚎叫——但它們喜歡冒險,富有好奇心,這會對你很有利。肉味相當好。

  陷阱設置:活動的或帶有誘餌的尖矛陷阱,四腳套或誘餌繩套阱。誘餌可選用它們愛吃的水果或其他能喚起強烈好奇感的東西。

  海豹

  一對足跡的中線是腹部拖過的痕跡。圖中箭頭所指為前行方向。見“氣候與地形”章中的“極地地區”。

  蝙蝠

  分布于除嚴寒地帶外的所有地區。夜間活動。生活于溫帶的蝙蝠有冬眠現象。食肉性蝙蝠的捕獵對象包括昆蟲、魚類及其他小動物。南美洲產一種吸血蝙蝠,會傳染狂犬病。在有吸血蝙蝠活動的荒野露宿時,全身都應蓋好,以防萬一。以植物果實為生的一類蝙蝠體型更大些,有的種雙翼伸展時寬達1米,生活于熱帶非洲東部至澳大利亞一帶。肉味鮮美,尤其是多肉的植食性蝙蝠。烹燒前應切除翅膀和腿,像處置兔類那樣剝皮,并掏出內臟。

  陷阱設置:在飛狐(植食性蝙蝠)覓食的果樹上布網。想辦法驚擾白日里留在巢洞中棲息的蝙蝠,讓它們自投羅網。

  蹤跡:群居蝙蝠的巢穴很易發現,通常分布于大型巖洞里。植食類也常將巢穴筑在樹上。

  野牛類

  牛類常群居生活,而且生存地區必須有水。北美、非洲及南亞地區分布著北美野牛和其他種野牛。野水牛分布于歐美,存量極少,受國家保護。澳洲北部野外生活著一些從其他洲引進的水牛。荒野之中有時也能見到走失的家畜牛類,尤其是在非洲地區。

  野牛會帶來極大的危險——尤其是離群獨居的狡猾的老公牛。

  陷阱設置:只能選用最強硬的四腳套阱、彈簧阱或落石阱。如果僅以捕捉幼仔為目的,倒是可以不必這樣。

  蹤跡:兩道清晰深陷的蹄印,前端狹窄,后部大而圓。排泄物類似于常見家畜牛類,是很棒的燃料來源。

  野綿羊/野山羊

  野綿羊常小群居生活于北美和歐洲部分地區的高山草原上。北非很少分布。另外從阿拉伯地區到中亞高原也能見到它們。相當警覺敏捷,喜歡生活于人類難以到達之地——使得你無法靠近。

  歐洲和北非幾乎見不到野山羊,它們主要分布于亞洲的高原地帶。腳步穩健更甚于野綿羊。肉味很鮮美。

  陷阱設置:在其常經過的路上設置四腳套或彈性四腳套阱。在巖石地帶利用自然的障礙有助于設置落石阱,但期望值不可太高。

  蹤跡:兩點分開的纖細偶蹄印,綿羊的蹄尖總是外張,有時山羊也是如此,但山羊蹄前端更圓鈍些,不過比其后端還是狹窄。如圖所示,左側是家畜綿羊的蹄印,右側是野生小羚羊的。它們排泄的球狀糞便類似于家畜綿羊。

  鹿類/羚羊

  鹿類生活于除澳洲大陸以外所有大陸的多林地帶。體型相當,從北部馴鹿到熱帶鹿類體型大小差異至多45厘米左右。羚羊和瞪羚分布于東非至亞洲印度一帶,體型大小變化不大。有一種叉角羚,生活于北美大陸。它們性情溫順、害羞,遠離人類居住之地,過著群居生活。鹿類有著敏銳的聽覺和嗅覺,多數在黎明及傍晚時分外出活動。除非是在荒漠地區,否則絕不會離水源很遠進行活動。鹿肉味美,還可熏燒保存。鹿皮尤其珍貴,鹿角則是相當有用的工具。

  鹿角可用來制作武器,用來抵擋其他大型猛獸的攻擊,而且刺或戳都很有威力。

  陷阱設置:對付小型動物可用四腳套阱或落石阱,更大型的可用尖刀阱或平臺阱。誘餌可選用動物的內臟——好奇心會趨使它們上當。

  蹤跡:兩長方形的偶蹄印。馴鹿則是明顯的圓形蹄。如圖所示,上面部分是牡鹿前后蹄印,下面部分是馴鹿的前蹄印。注意馴鹿偶蹄中的肉爪。行走類動物前后蹄相互重疊,奔跑類前后蹄間常有間隔。排泄物長方體形至圓球形不等,通常成堆。溫帶地區,到了冬季它們的糞便會更輕一些,富含更多的纖維質。幼樹莖上有它們留下的擦疤、啃咬留下的傷疤等破損記號。

  野豬類

  野豬以及其他豬類的體形變化很大。多數種類皮膚上生有刺毛,但都有著豬的體形。長鼻,兩顆獠牙或其他類型的大牙在口部兩側各一顆。它們以家庭為單位群居生活于森林地帶——但非洲野疣豬例外,它們更喜歡呆在大草原上。盡管野豬沒有鹿那樣警覺,可是仍難以潛近獵捕,除非是在熱天里它們躺下尋求陰涼時你才可能有更多的機會。留意傾聽豬類打鼾聲。育種期的雄豬和護仔的野豬幾乎不需多少外界刺激就會應戰,單個人會很容易被它們擊倒。被獠牙咬中會傷勢嚴重,尤其是經常會傷在靠近大腿的股動脈處,極其危險。豬類肉味鮮美,冬季時節會含有大量脂肪,但肉必須充分煮熟,以防寄生蟲。

  陷阱設置:強硬的彈性四腳套、落石阱、尖刀阱,布置在獵物經常出沒的必經之道上。豬類食性很廣,一切易得的食物都可用來作誘餌。

  蹤跡:偶蹄印,有點類似于鹿科動物。在松軟之地,短邊趾印會與鹿類明顯相區分。幼仔有更多的點蹄。糞便經常不成形,但不會是細長條形,通常都很松軟。亂糟糟的地面上有扒露出的樹根,泥濘之地有狹長形的動物打滾后留下的污漬,是它們出沒于此地的最好說明。疣豬類有著體積很大、類似地洞的睡穴。

  野駱駝類

  廣泛分布于中北非、東亞至中亞一線的沙漠地區,澳洲也有引種——但要捕捉它們需要極為強固的尖刀阱或者彈射類武器。被激怒的駱駝會有很強的攻擊性,在你的手和臉部以及身體其他部位留下嚴重的傷痕。

  美洲駝類

  南美產野生動物,長毛濃厚。包括羊駝和駝馬等許多種。用對付羚羊的陷阱即可捕獲它們。作為半家畜類動物,羊駝或駝馬的出現意味著可能在不遠處即有人煙。

  貘類

  生活于熱帶美洲以及東南亞原始熱帶叢林中的一類性情害羞的野生動物。有著松軟的長鼻,體型近似無毛的野豬。在它們出沒的必經之路上設置四腳套、尖刀阱或落石阱。

  兔類

  分布區域極為廣泛,從寒冷的北極地帶到熱帶沙漠和叢林中都有兔類生存。在大多數地區它們會成為陷阱的首位來訪者——北極雪原和遠東地區分布的長耳大野兔很可能會成為你的救命恩人。兔子多數生活于地洞中,常大群居,生活路線很有規律——這對設置陷阱很有利。幼兔在受到驚嚇時常會靜臥不動,甚至用手就可將它撿起。野灰兔一般不常生活于地洞中,行動路線也趨向無規律。兔類粘液瘤癥會導致許多病兔不得不生活于地面上。

  陷阱設置:簡單的四腳套阱即可,不過尖刀阱會使獵物離開地面,減少被其他動物偷食的可能。

  蹤跡:有毛的腳掌即便在松軟的地面也不會提供多少具體線索。但可以利用其后腿長、前腿短的特征加以辨認。野兔前腳五趾,但最內一趾短小,幾乎不留趾印,后腳細長,只有四趾。奔跑時后腳印會落在前腳印之前。兔類的糞便體積很小,堅硬,圓粒狀。被它們啃咬過的樹皮上會留有兩道明顯的門牙痕。兔子砰然墜落之聲猶如有人在擊打衣墊。

  危險!

  兔肉綜合癥:兔肉是易于獲取的食物,但它缺乏人體所必需的脂肪和維生素。曾有報道,糊涂僧海灣有限公司的捕獵者們盡管有充足的兔肉食用,許多人卻悲慘地死于兔肉綜合癥。

  人體消化兔肉時需要消耗自身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其中有許多最終隨著糞便被排出體外,因此必須不斷補充這些營養要素,否則人體就會越來越虛弱,并出現另外一些缺陷綜合癥。所食用兔肉越多,身體會變得越糟糕。其實海灣公司的那些捕獵者只需同時食用一些植物性食物就可以存活下來。如果植物被積雪覆蓋,生存者無意識中僅以易于捕獲的兔肉為食時,這類悲劇經常發生。

  兔類粘液瘤癥是一類病毒感染性疾病。在病發部位,尤其是頭部,會類似粘液腺發出種種怪味,讓人倒胃口。不過這類疾病不會感染人類。病兔行動遲緩,眼睛往往會瞎。兔皮剝去以后,病兔病灶部位的惟一癥狀是肝部出現白色小點。

  小嚙齒類

  動物王國中數量最大的類群,有時也是最易捕獲的一類。大多數種類體型太小,陷阱不大適用。不同種類的足印不易區分。其中老鼠隨處可見,分布范圍極廣。籠阱可能會誘使它們陷入其中,也有可能落入為捕捉其他動物而設置的落石阱中。老鼠攜帶許多疾病原,在去除內臟時要小心,不要把它們弄破了。鼠肉應徹底燒熟。除了為生存者提供肉食來源外,鼠類并不受歡迎。如果它們貿然侵犯你的帳篷,要毫不客氣地捕捉。

  天竺鼠:在它們生活的安第斯地區,可用水果或蔬菜葉作誘餌引誘它們。肉味美極了。

  水豬:在熱帶南美部分地區的洼地中生活,體型大的與小綿羊差不多。以家庭為單位群居,水陸兩棲生活。如果它們逃離的水路被切斷,會驚慌失措很容易落入預先設置的陷阱中。瘦肉鮮嫩,味道鮮美。

  豪豬類

  分布于美洲、非洲及熱帶亞洲,種類繁多。有些種會爬樹。地面生活種一般行動蠢笨,因此可以很容易追尋誘捕它們。當心被豪豬刺戳傷。

  河貍類

  體形矮胖,常在河堤上筑穴,水陸兩棲生活。長著多鱗槳狀尾巴。分布于北美及北部非洲。沿著溪流的日常奔走路線很有規律,便于設置陷阱。肉很鮮美,尤其是尾部。

  陷阱設置:在河貍經常出沒的水面上拉上強硬的羅網或繩套阱線。在其經常奔走的地面路線上設置尖刀阱或落石阱。

  蹤跡:五趾著地,趾前有爪,但經常地面上只能見到四爪印記,后趾網狀圓形。留意堤壩邊的洞穴、靠近水邊的地面上散落著曾被嚼碎的樹苗殘渣、樹皮碎屑等。

  刺猬

  性情害羞,主要于夜間活動,分布于歐洲、非洲東部至印度尼西亞一帶。它們白天呆在十分隱蔽的巢窩中,在溫帶地區有冬眠現象。爬行速度很慢,很容易就可追上。有時你也會很容易抓獲到曲成一團的刺猬。逮的時候要小心。刺猬常染有寄生蟲,肉應徹底煮熟,味道十分鮮美。皮毛很容易連同殼刺一起剝去。

  陷阱設置:尖刀阱一般用不上。可以布置落石阱——刺猬喜歡嗅碰奇異的障礙物。

  蹤跡:五趾印,有長爪,通常只會見四爪。

  松鼠類

  松鼠和草原犬鼠分布于除澳洲和南北極地區以外的世界各地。在比較寒冷的冬季會冬眠。性情警覺,敏捷,大多數日夜活動,以堅果、漿果、嫩莖為食,有些種類也吃鳥蛋。搜索樹洞里的松鼠巢穴可能會發現其幼仔——當心它們用來防衛的尖銳牙齒。在地面生活的種類居住于地洞里,經常大群生活。多數種類肉味鮮美。

  陷阱設置:設置小型四腳套阱,選擇合適的誘餌,比如劈開的水果或鳥蛋等。捕獵樹松鼠,可選用一端5厘米直徑的環形四腳套,斜靠在它們經常出沒的樹枝上——作為活動路線的捷徑,它們會不斷地上當。

  蹤跡:前足四趾細長,趾前有爪,后足五趾。喜歡啃咬樹皮,偷食堅果和樹下的球形落果。在樹枝之間可能會發現它們用細樹枝搭成的巢窩。

  大袋鼠類

  包括一些其他相關種,分布僅限于澳洲、塔斯馬尼亞及巴布亞新幾內亞的部分地區。

  當心,它們的前腳富有攻擊力。有些種類已適應爬樹。奔跑時速度很快,難以追上。多數在夜間活動,有些以洞穴為家。平原袋鼠有時會出現于遠離水源的地區。

  袋鼠肉相當不錯,可惜捕捉它們并不容易。

  陷阱設置:選用落石阱或者四腳套阱——不過選定合適的設置位置卻讓人頭痛。可以用水果、樹葉或樹根作誘餌引誘樹袋鼠從樹上下來。

  蹤跡:只會見到后足兩腳印,與大兔子的腳印有點近似,只是因為它們的前腿并不常用于支撐體重,所以難以見到前腳印。

  負鼠

  分布于美國南部至南美洲一帶。體型小,夜間活動型的食腐類動物。在澳洲大陸有體型相似但親緣關系很遠的相關種。善于爬樹。負鼠餡餅是一道傳統美國菜。

  陷阱設置:誘餌可選用多汁的水果或者蛋類。它們常愛管閑事。

  袋熊

  性情老實,體型似獾,分布于澳大利亞桉樹叢林及其他干燥地帶。塔斯馬尼亞地區也能見到。常在夜間活動覓食。陷阱可以類比獾類設置。

  浣熊類

  體型似貓,尾巴粗條狀,密生濃毛。在北美廣泛分布。喜歡靠近水邊的樹林。北歐有引進種。愛管閑事,習慣于夜生活。夜間出沒于樹林或巖洞中搜捕青蛙、昆蟲、軟體動物和其他一些小型哺乳動物。它們也以植物果類為食。熱帶拉丁美洲的食蟹浣熊類是它們的近親種。

  陷阱設置:選用帶誘餌的四腳套阱。

  蹤跡:五長趾,趾前有清晰爪印;前足印小而圓,后足印大,為長方形。

  3、3 爬行動物

  鱷魚類

  大部分熱帶亞熱帶地區都有分布。體長1、3米以下的小鱷魚可能會成為你的獵物。更大的就要避而遠之了——它們外被堅韌的盔甲,有些種,比如分布于印尼海域的河口鱷類,體型相當龐大,性情兇惡狡猾,在已知它們出沒的流域要小心防備。因為它們很善于偽裝,能靜息于水中很長時間,等待毫無防備的獵物進入它們的攻擊范圍。它們的尾巴能夠發揮巨大的剪切威力,兇狠程度不亞于它的利齒。鱷魚尾部肉味鮮美。

  陷阱設置:可用外包誘餌的三角木,被吞咽后它能卡住鱷魚的喉嚨。可以直接將三角木漂浮在水中捕釣鱷魚幼仔,也可用線串起。猛擊兩眼之間部位可以殺死它們。

  蜥蜴

  蜥蜴體表有著許多珠狀凸腺,外形奇異,性情溫和,不過毒腺能分泌毒液(見“健康”章末的“危險動物”)。所有的蜥蜴肉都可以食用。大多數蜥蜴生性膽怯,有些美洲大蜥蜴和巨蜥在受到攻擊時會咬人,它們有著強有力的利爪。不要與巨型柯猛都蜥龍過意不去(體長達2米),它們僅分布于印度尼西亞的部分地區。

  捕捉時盡可能去抓蜥蜴的尾巴。小蜥蜴可能會爬得很快,有時它們會落入陷坑中,也許你會在你的日光蒸餾器中發現它們。捕捉大蜥蜴需要設置適當的陷阱。

  鱉魚類

  這類爬行動物肉味都很鮮美,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海水或淡水湖中,產卵時會上岸。也有些種是陸棲生活的,其中匣鱉甚至不會進入水中交配。在遠海也會遇到海龜,那可真是求生者意外的收獲。在水中可用網或拖鉤捕捉,在岸上只需用棍棒挑翻它們使之背部朝下就行了——但要隨時阻止它們翻身,也要防止被它們的利齒咬中。重擊頭部即可殺死它們。沿腹部剖開,扔掉內臟,切除頭頸部(有些種類頸部會有毒囊)。鱉肉應徹底沸煮,非常有營養。鱉血營養更為豐富。雌鱉腹腔里的卵也可食用。烏龜頸部很長,能回過頭來——你必須學會穩住它。除去內臟后也可以燒烤,但必須將外盔殼撕開。

  蹤跡:雌鱉或雌龜都要上岸產卵,在沙灘上會留下爬過的痕跡,一直延伸到鱉蛋的埋藏地。但你可能必須深挖才能得到它們。煮熟后可以保存好幾天。

  兩棲動物

  從迷你樹蛙到非洲巨蟾,所有的青蛙肉都可食用。非洲巨蟾腿肉味道與雞腿差不多。但有些種皮下有毒腺,烹燒之前必須剝皮。它們喜歡夜間活動,可以根據蛙鳴聲判斷它們所處的方位,一般總是在水邊。用強光使之目眩——電筒或火把也行——然后用棍棒擊中它們。白天可用外包誘餌的魚鉤垂釣青蛙。大青蛙腿肉尤其鮮美,與雞肉不相上下。蟾蜍體皮有著令人討厭的瘤腺,在遠離水邊的地面也時有發現,但它們的肉味很糟,又有劇毒皮膚腺,所以別去吃。

  蠑螈和水蜥在水中或近水區域生活,可用同樣的方法捕捉,肉味還可以。

  蛇類

  克服自己的恐懼,你必須熟悉蛇類的生活習性。蛇肉鮮嫩如同牛排!但不要輕易動手,首先你必須保證自身的安全。

  巨蟒長達10米,分布于非洲、亞洲及澳洲大陸。類似南美水蟒的王蛇體型也很大。這兩類性情都較溫和膽怯,即便體積巨大,要吞咽一個成年人還是很困難的。蛇類容易捕捉——但過于粗壯的巨蟒還是避開為好,它們雖無毒腺,鋒利的耙齒仍會把你咬成重傷。如果你能撬開它們的下顎,會比拖動它們的身體安全許多。

  蛇的隱蔽能力特別強,輕微的動蕩也會引起它們警覺地迅速逃離。在熱帶叢林中穿行許多天你可能也見不著它們,盡管有時它們就在你身旁。

  打蛇要打頭部七寸。先用丫棍叉住頭后部,用另一重物猛擊頭背部。對付樹上棲息的蛇可先用棍棒將它們擊落到地上,以防萬一。

  全身卷曲、頭部隱蔽的蛇很麻煩。用丫棍夾住最粗的一圈蛇身,用另一根長棍將其全身撥動,找出頭來。

  絕不要用手撿起蛇身,或者過分靠近它們,除非你確信它們已經死了。有些種類,包括許多毒蛇,會很讓人信服地假死。

  3、4 鳥類

  所有鳥類的肉都可以食用,但有些肉味鮮美,有些則令人難以恭維。鳥類分布于世界各地——大海、荒漠、高山和極地——但并不總是易于捕捉。常成為捕獵對象的野雞、松雞、鷓鴣、鵪鶉、野鴨、野鵝等都是美味佳肴——但它們都很機敏,多數善于隱蔽。鳥肉需用文火燉悶才會松嫩可口,同時也可殺死寄生蟲。海鳥可在處理干凈后用油煎,味道與魚肉一樣鮮美。

  陷阱設置:易落入圈套的常見鳥類有鷹、隼以及食腐性鳥類如兀鷹等;易暴露蹤跡的常見鳥類有野雞和海鷗等。

  鳥籠阱、落石阱、彈性四腳套都可用來捕鳥。放在樹枝之間帶有誘餌的繩套可能會捕捉到在此棲息的鳥兒。在森林地區可把陷阱設置在空曠地帶或河岸上。水果、漿果或肉類都可作誘餌。多數鳥的體重都很輕,所以陷阱要布置得很精巧。

  也可用線拴著誘餌鉤或卡喉針誘捕它們。

  小鳥會輕易上當,被誘餌所吸引;但在附近偽裝一個貓頭鷹造型效果會更好。好奇的小鳥會不斷來攻擊它——甚至外型很酷的造型也照樣管用。

  蹤跡 除具躞趾鳥類外,大多數鳥類的足印都很相似,通常只能提供有關鳥兒大小的信息,少數特殊種類會有例外。然而,在沙漠或雪地之中,鳥類的足跡對于找到它們的隱蔽之處會很有幫助。鳥鳴及飛行中的鳥類有助于你發現它們的行蹤。警叫聲能引出其他鳥兒。相當多的糞便意味著此處可能是它們夜間棲息之地。

  秋季換羽 到了秋季鳥類會全身換羽,有段時間無法飛行,或僅能短距離滑行。有些種,尤其是野鴨、野鵝和其他常見的野鳥在這時很容易捕捉。如果不是在水面上,你很可能直接追上捉住它們。

  鳥巢 地上鳥巢中的鳥蛋很容易撿到——許多鳥巢里會有一小堆鳥蛋。小心靠近——潛爬而不是大踏步——用石塊砸或棍棒打,很可能會捉到巢中的野鳥。

  有些種類,比如海鷗,會誓死固守自己的巢穴。如果單人闖入群集的鳥巢群中,很可能會受到攻擊。

  洞穴巢 海燕等一些鳥類在洞穴中作巢,它們的巢通常位于人跡罕至的海崖峭壁及島嶼上。它們白天整天在海上覓食,夜間回歸洞中棲息。

  不會飛行的鳥:鴕鳥(非洲)、三趾鴕鳥(南美洲)和食火雞(澳洲)。它們體型巨大,不會飛行。對付它們也得小心——尤其是鴕鳥,被它踢中會使你骨折。這些鳥兒種類和數量都相當稀少——但鳥蛋很大,也很易貯存。蛋殼是有用的容器。

  3、5 昆蟲類

  昆蟲是野外求生者能獲取的最可靠的動物性食物資源。盡管體型小,但它們分布廣、數量眾多,能保證你采集到飽餐一頓的數量。

  同重量的昆蟲比蔬菜所提供的營養要高得多。昆蟲體內也富含脂肪、蛋白質以及疏水性化合物,它們也許會成為救命之物,尤其是幼蟲——肥厚多汁的蠐螬。你會很快克服那種惡心和欲嘔吐的不快——要記住有些人還把它們看作上等佳肴呢。一定要把它們看作當然的食物,然后才會自覺地食用。

  采集:最有利用價值的是白蟻、甲蟲、蚱蜢、蝗蟲、蟋蟀、蜜蜂、毛蟲以及各類水生昆蟲等。

  多數昆蟲在天氣炎熱時不活動,不過雨后會外出采覓雨水和濕氣。在樹縫、角落和各種隱蔽陰暗的濕地可以找到它們。蟻巢附近常會顯現易于辨認的特征性松土。

  甲蟲的蠐螬長三對小腿,體色蒼白,體型多變,小至剛孵化的極微的幼蟲,大至長15、5厘米的多汁“香腸”。在樹皮和殘枝上都能找到它們。

  采集那些鮮活的種類,棄去已死或病弱者。氣味刺鼻難聞者或者手撿時刺激皮膚有不適反應的一切幼蟲都不要。

  搜尋昆蟲時要小心,它們的棲身之所常是一些不受歡迎生物的隱身之處,比如蝎子和毒蜘蛛,或者體型更大的毒蛇。

  警告:不要收集那些以棄物腐肉或動物糞便為食的蠐螬——它們很可能會使你染上疾病。

  牢記:顏色鮮艷的昆蟲——包括它們的幼蟲——通常是有毒的。那些纖細無異味的種類可以用作魚餌。

  當心:大甲蟲有著強有力的口器,撿起它們時要小心。

  多數昆蟲可以弄凈生吃,這樣可能更有營養,但經過烹燒之后,味道會更美。沸煮是最安全的,可以徹底殺滅細菌和寄生蟲,但如果沒有合適的容器在手,烤著吃會更方便些——只需把你的晚餐放在曬燙的巖石或火邊烤一烤就可以了。

  食用前要除去大型昆蟲諸如蝗蟲、蚱蜢和蟋蟀的小腿及翅膀。腿毛會刺激甚至阻塞你的消化道。某些種類幼蟲的纖毛會引起皮疹。如果你要吃帶毛的幼蟲,可以通過榨壓擠出肉質內含物——別吃它的外皮。甲蟲裝甲式的外殼也要去掉。

  諸如螞蟻、白蟻類的小昆蟲可以先搗碎成糊狀,通過烹燒或烤干制成精粉,可用來作食品添加劑,也能貯存保質。對于不習慣于食蟲的人們來說,蟲粉也許更易接受,尤其是制成湯或與其他食物混合后食用。

  白蟻

  分布于全球氣候溫暖地帶。白蟻富含營養且味道不錯。多數種僅食植物,但大白蟻有尖利的口器,可以咬食任意物品。用嫩枝插入蟻穴,輕搖慢攪,白蟻會咬住嫩枝,被你牽出來。但用這種方式你不可能收集到許多。

  白飛蟻和白螞蟻在雷雨交加的日子里長出翅膀,大量落于樹葉和嫩枝上,便于收集。

  在食用之前除去大白蟻的翅膀。可以沸煮或油煎,但生吃會更有營養。蟻卵營養價值也很高。

  采集:白蟻群能壘起很大的土堆,常高達幾英尺。充滿孔狀通道的蟻巢里四通八達,分隔成無數小室。盡管堅如巖石,用石塊或木棒還是能將之搗碎成土塊,放入水中,白蟻會被迫爬出來。這樣的蟻巢土塊放入火堆中會燒烤出芳香氣味,可以驅走蚊蟲。也可以悶熏,用來保存火種。

  蜜蜂與黃蜂

  蛹、幼蟲和成年蜂都可以食用。蜜蜂還能提供蜂蜜,這是自然界上好的饋贈——易于消化且極富營養。可惜不易采集,蜜蜂會誓死守護蜂巢。

  白天工蜂飛離巢房外出覓食,但夜間都聚在巢中,這時有利于捕捉。用野草制成火把,燃著靠近蜂巢,使巢內充滿濃煙,再封堵巢房出口,就可以殺死它們,很安全地取得蜂蜜,外加一頓美餐。除去蜜蜂的腿和翅膀以及尾刺。沸煮或油炸后食用,可以改善口味。

  蜂蜜可從蜂巢內抽取,即便蜂蜜變干發硬,也能貯存好幾年。飲用蜂蜜會立即增強體力。由于它能極快地被人體吸收,所以蜂蜜是精疲力竭時最有效的恢復劑。蜂房能食用,其中的蜂蠟是很好的防水材料。緩緩熔化后可制成蠟燭。

  在有些地區,蜜蜂體內含累集的植物毒素,會使得直接食用變得有點冒險。這種情況常發生在蜂類僅依賴單一種類植物存活的地區,例如杜鵑花分布密集的喜瑪拉雅山區。特征性氣味會提供某種線索,若有疑問,可用鑒別食用植物的方法與程序辨別它們。

  黃蜂比蜜蜂更具有危險性。不過它們屬于另一種群,而且不產蜜。收集與食用方法與蜜蜂類似,但更要小心。有時你還能遇到無蜂巢的蜂群。

  蜂巢位置:黃蜂的巢穴常位于樹枝上,外形類似一只足球,也有的呈圓錐形,進出口在基部。蜜蜂的蜂巢多數位于中空樹洞或懸于巖石之上。

  大黃蜂

  屬于黃蜂家族的一種。如果你在成年蜂沒發覺之前先找到它們的巢穴,就有食物了——幼蜂和蛹都極富營養。要當心,大黃蜂會誓死保衛自己的巢房。它們腹刺鋒銳,刺在你沒遮掩的皮膚上,引起的劇痛刻骨銘心。除非你已經陷入絕望——事實上有大黃蜂出沒之地食物一般都很匱乏——否則還是先找一找有無更安全的可食物。

  大黃蜂有兩大類群:白天活動型和夜間活動型。白天活動型可用捕捉蜜蜂的方式夜間捕殺,夜間活動型在白天也許可以捕殺,但被它們蜇中則非常不幸,所以最好還是別惹它。

  螞蟻

  螞蟻能迅速收集殘余廢料,你也可尋跡找到它們或者它們的巢穴。當心,大多數螞蟻口器都有蜇刺,被大型叢林蟻咬中會劇痛至少24小時。可以捕捉那些小型螞蟻。

  有些螞蟻,例如飛蝗種,膨脹的腹部充滿瓊漿玉液,被稱為蜜蟻或糖蟻,肉味也不錯。

  警告:被有些螞蟻咬中猶如被蕁麻刺扎過一般,有些種能噴射蟻酸。必須烹煮至少六分鐘方能去除毒性,這樣食用就很安全了。

  蝗蟲類

  所有蝗蟲都有肥厚的身體和強健的肉腿。有些種體長達15厘米。某些地區中分布眾多。

  用多葉樹枝或衣物拍打捕捉,除去翅膀、觸角和腿刺,洗凈后就可以生吃或者油炸了。油炸既可以殺死可能存在的寄生蟲,而且味道會更加鮮美。

  水生昆蟲

  淡水中會有水甲蟲、蜉蝣、石蟲、球蟲及其他一些水生昆蟲的成幼蟲生活,可以收集食用。

  用一襯衫或其他較能透水的衣物立入水中作“網”,如有必要可用木棍支撐。從水的上游開始攪動,這會使水流帶起水底的浮游昆蟲向下游的“網”上奔去。如果你不想下水,可以用棍棒攪動水面,也會有收獲。

  最好將從水中收集到的昆蟲徹底沸煮,以免去水源曾受到寄生蟲之類污染所帶來的危害。

  3、6 蝸牛/蠕蟲類

  蝸牛、蛞蝓、蠕蟲以及體型類似的軟體小生物也不應該受到忽視。許多美食家把蝸牛肉稱作佳肴,大多數人愿意吃水生軟體動物,例如*#、蚌、章魚等。蠕蟲肉似乎有點令人討厭——但是你可能看到鳥類是如何喜歡這類美食的吧。只有鮮活的水陸生蝸牛以及其他種軟體動物才值得捕捉收集。但是有幾類軟體動物本身具有毒性,會給食用者帶來危險。另有些種盡管自身原本無毒,體內可能也累集了許多對食用者有害的毒素。所以食用前需要將毒素清除干凈。

  蝸牛類

  生活在淡水、咸水甚至于荒漠地帶。在非洲有長達20厘米的巨型蝸牛。蝸牛體內富含營養蛋白和礦物質。避免采集那些外殼色彩艷麗的種類——它們可能會有毒。海蝸牛,尤其是在熱帶水域,喜歡玩些花樣,如果不能確保安全,就別去碰它們。例如,太平洋及菲律賓海域中生活著一種錐貝,具有能分泌劇毒液的毒刺。有些種甚至能夠置人于死地。活著的蝸牛被餓上幾天,或者僅喂食一些無毒綠葉,可以將體內的毒素排泄干凈。在沸煮之前將蝸牛放入鹽水中可以促使其吐凈內臟中的臟物,沸煮10分鐘,加一些藥草作輔料,肉味會更加鮮美。

  假如殼口沒有張開,冬眠的蝸牛也能食用。

  蛞蝓

  蛞蝓無殼,外形類似蝸牛。捕捉及烹煮方法也與蝸牛類似。

  蠕蟲類

  富含高比例的營養蛋白成分,含多種人體必需氨基酸,也很易于收集。食用前先餓上它們幾天,或擠榨蠕蟲身體以排出它們體內的廢物。可以曬干或風干——一種方法是將它們晾在曬燙的巖石上曬干揉成粉。若必需,食用時可混入一些其他食物,這樣也許更易于被食用者接受。晾干后也可以保存一段日子。

  3、7 危險性

  疾病傳染源

  蚊子、扁蟲和另一些昆蟲攜帶有大量病原菌,食物或水中會有許多寄生蟲或者它們的卵。大量的水傳染疾病甚至比動物的攻擊更可怕。

  對付危險的策略

  直接被動物攻擊的幾率可能還是較少的,但與大型猛獸相遇還是比較危險。避開它們。其實相遇之時,它們也會同樣感到吃驚。必須很好地自我控制,否則你可能會無意中喚醒動物的攻擊意識。

  與猛獸突然間正面相遇——你很可能會倒吸一口冷氣。但記住,要緩緩后撤,口中念念有詞。多數情況下猛獸也會同樣后退的。不要突然間移動,記住動物能感覺到你心存的恐懼——許多忘記這一點的獵手因此葬送了生命。竭盡全力保持平靜。

  許多接受挑戰的猛獸是由于你堵住了它的退路,那么就主動讓開吧。

  如果猛獸成心要和你過意不去,而你又沒被嚇傻,逃跑時選擇“之”字形路線——猛獸攻擊時取直線,它們的視野也狹窄得可憐。

  經驗豐富的肉食性猛獸,如獅子和老虎,對于運動中的物體有著極敏感的視覺,盡管它們對色彩的分辨能力很差,而且難以分清靜止不動的物體。如果你沒被發現,那還不如乘機潛伏不動。

  大叫和夸張的騷動可能會嚇跑肉食性動物。

  朝大樹跑去是很好的選擇——但如果動物追到面前,你可能會在被逼無奈之時爬上樹冠,而且不得不呆上一段時間。別碰巧選中多刺的樹木。驚慌失措可能會使你受到更大的傷害,那可就極其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