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激情视频一区/91嫩草国产露脸精品国产/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果冻传媒/www.国产激情 - 在线āv视频

 

《生存手冊》

 

英國皇家特種部隊權威教程


1 庇身所與帳篷搭建

  庇身所可以遮擋日光、防風避雨,并保持一定的室溫。睡眠充足和休息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構建庇身所所用的時間和精力必然會得到更多的回報。作為飛機失事或輪船遇難后的幸存者,機械殘骸也許能提供庇身之所,或者提供建造庇身之所的原材料。如果飛機或輪船正在燃燒,油箱有可能會爆炸,請暫時不要靠近。


  作為突發事件的幸存者,身邊可能沒有野外生存所必需的裝備。霧中迷失方向,或者黑夜即將來臨、繼續前行已很不安全,精疲力竭,或者已經受傷無法前移,你都不得不停下來,尋找天然庇身場所過夜。為了更全面地了解形勢,你也得尋找能夠防風避雨和保溫的場所,以便耐心等待。如果山風使得庇身之地變得不再安全,可沿同一等高線的山坡尋找,也許很快就能解決問題。如果一時找不到能夠庇身的山洞或巖縫,也可以找一天然凹坑,四周加高加固(尤其是處于迎風口處)。

  如果天還沒完全變黑,你也并非因傷無法行動,周圍也無不可逾越的懸崖峭壁,你可在附近尋找更理想的地點。長期居住的庇身所應該建在安全可靠、有利于實現自己目標的地方。

  何處搭建帳篷

  如果你身處較高的開闊地帶,應往下移動;如果所處之地低濕難耐,應向上移動。理想的地點應該是可以防風防雨,山洪淹不著的較高處,而且此地不會受到落石或雪崩的威脅。

  熱空氣密度小于冷空氣,所以谷底常有冷空氣聚集。氣溫較低時,很容易形成濕霧和霜降。在某些區域,沿著山坡有許多接納雨水的平臺,那里比較潮濕。山坡其他部分則相對干燥一些。

  理想的地點還應離水源較近,附近有充足可利用的林木。別把帳篷搭建在與水源過分靠近的地方,那樣極易受到蚊蟲的騷擾,而且流水聲會干擾你的判斷,危險將至也不會察覺,或者與救援隊伍失之交臂。

  應該找到河岸上洪水最大流量所能達到的高度——山區小溪在暴雨之后幾分鐘內即可變成湍湍急流,一小時內水位可以升高五米!在平闊之地,洪水甚至會超出河道。附近山川所下的暴雨很容易在無任何先兆時變成滾滾洪水向你撲來。要選擇這樣的地點——平坦無太多石塊,使你有足夠的空間發送求救信號,易于被救援者發現。

  抬頭察看周圍有無蜂巢,有無在下一次暴風雨中可能倒下的死樹。要遠離孤零獨處的高大喬木,它可能會成為雷電的目標。身處森林邊緣可使你看清周圍正在發生的事件。帳篷不能搭建在野獸經常奔走的路徑上——因為你不會希望正在覓食的野獸成為你的客人,還有可能一群前去飲水的野獸在瞬間踏平你辛苦營建的帳篷。但是可以將帳篷建在有人類留下痕跡的地方。

  不適宜搭建帳蓬的地方

  1、有風的山頂(向山下移動,尋找背風場所)。

  2、谷底和深不可測的山洞——相當潮濕,若白天天氣很晴朗,夜間可能會有霜。

  3、山腰平地——容易集聚潮氣。

  4、通向水源的山嘴——常為野獸飲水必經之路。

  1、1 庇身所的類型

  這取決于當地的自然條件、原材料取舍的難易以及計劃中何時使用等等。若僅作臨時用,只需拼湊庇身之所即可。如果你準備在庇身所里生活一段時間,同時等待救援,在時間和精力允許的范圍內構建一個長期的庇身居所。

  對于準備親自跋涉、尋求出路的求生者來說,可在途經地修搭臨時的庇身帳篷。如果庇身帳篷足夠輕便,而且有跡象表明沿途向前可能會沒有適宜的搭建材料,我們甚至可以將它隨身攜帶。

  如有病人或傷員,應修建永久性的居留所,作為恢復健康前的休養場所。如果天氣持續惡劣,永久性的居所也是需要的,在等待的日子里,你可以收集裝備和食物。

  臨時庇身所

  如果缺少搭建材料,可以因地制宜,例如利用懸崖下的突出物、斜坡等天然有利因素。如果身處大片的開闊地帶,可以背著風坐下休息,在背后堆集各種物品防風。

  簡陋庇身所

  高大喬木的大樹枝有時會被狂風折斷,但仍牢靠地連在樹干上。利用它們可搭建簡陋的庇身所。但是要檢驗樹干與樹枝的連接處是否足夠牢固,以免瞬時落下時砸傷自己。用一些細枝編進大樹枝上,可以增強防風效果。針葉樹會比闊葉樹更有效,只需較少的編織就會達到理想效果。

  將折斷的大樹枝綁在樹木的樹干分杈上,可以產生類似效果(圖a)。

  樹根庇身所

  倒地樹木伸展的根冠及其固著的泥土是很好的搭建材料——如果角度恰好合適的話,可以起到防風的效果。根冠空隙處可以進一步編織或填埋加工。這類庇身所為進一步用其他材料搭建更精致牢固的住所提供了基礎。

  利用天然凹坑

  淺坑也會有部分擋風效果,并且使得你進一步搭建庇身所時會省許多力氣。但必須采取措施,讓附近的流水改道。如果凹坑位于斜坡上,這就更為重要了。否則下雨時你會發現自己生活在小水池里。

  為了防雨保暖,坑頂要加以遮蔽。先在坑四周橫向搭建一排結實的棒狀樹枝,在其上中部縱向放置一根圓木,枝條、小棍的一端搭在圓木上。使得棒狀樹枝相互擠緊讓雨水順著一邊流淌。還可用泥巴、細枝和樹葉加強防雨效果。

  利用倒地的樹干

  如果倒地樹干的方向恰好與風向垂直,那么可以利用它來防風,可以在背風處挖一凹坑,坑上可以搭建棚頂。

  排水與通風

  在棚的四周挖好排水溝可以使棚內保持干燥。對于簡易的庇身棚,只要不是完全封死,通風應該沒問題。

  利用石塊的庇身棚

  如果棚里體積較大,不僅僅能躺下,還能坐起,甚至在棚內活動,那無疑會舒適許多。所以要在坑的四周壘起石塊以增加棚高,用泥炭、樹葉和泥填充石塊間的縫隙。加上頂蓋后,即便大雨傾盆,也可以有干地居留了。

  利用小樹苗的庇身棚

  尋找兩排合適的樹苗,除去彼此間的障礙物,將對應的樹苗上部綁在一起,構成帳篷的支架,蓋上篷布,用石塊或圓木壓住底邊,帳篷就搭成了。

  也可以用易彎曲的枝條插在地上替代樹苗的功能。

  如果沒有帳篷布,選擇較矮的小樹苗,用枝條把它們編織在一起,并用泥炭和蕨類加固。

  庇身棚所用的覆蓋物

  防水雨披、地膜、塑料布或帆布等都可以用作庇身棚頂的覆蓋物。圖a主要利用自然條件,圖b搭建成背風的三角形帳篷。如果覆蓋物足夠長,可如圖c那樣,將多余部分沿下坡的方向折向內面,這樣可以避免地表水流進棚內。在棚中躺下休息的地面上,一定要鋪上干燥的野草或蕨類,以免受潮。

  只要傾角比較大,編織緊密的帆布即可擋住絕大部分雨水,盡管并非絕對不滲水。將大小相差無幾的帳篷套在一起,效果會更好(圖d)。注意:在去除帳篷頂上的積水時,不要觸及帆布內表面。

  圓錐形帳篷

  一種著名的印第安人帳篷,別的種族也曾使用。將三根或更多的圓桿一端綁在一起,形成圓錐頂點,是最快最簡單的搭建法。圓桿另一端斜插入地面中固定。可用獸皮、白樺樹皮或防雨布覆蓋。

  圓桿間夾角增大,帳篷內的面積即會相應增加,不過帳篷排水會略加困難。

  傘形帳篷

  把降落傘中央部分懸吊,傘緣固定于地面即可。

  降落傘及其類似物可以直接覆蓋在圓錐形支架上。但將傘頂懸吊于樹下、傘緣釘牢于地面可能會更簡便。如果材料防水性不是很好,可適當增加傾斜程度。帳篷出口要用雙層防水材料,上部綁緊。

  防風墻與屏風

  用兩根粗棒夾住一排橫木,綁緊,豎起即成一面防風墻。設法堵塞橫木間的縫隙。活動木墻也可作為庇身棚出口的防護門,或用來反射篝火的熱量。另外,還可用來筑壩引水。

  為使防風木墻更加結實,可增加豎直夾棒的間距,使對立兩根木棒間夾住雙排橫木,橫木間填充一層泥土,呈三明治形。

  覆蓋物

  彈性樹苗、枝條、野草、長樹葉都可用來編織籬笆及其類似物,用于護墻和遮蓋棚頂。葉片過大時,可以適當切割以便編織得更加緊密。先用硬度大的材料作骨架,加以編織和填充。可以在原位上直接編織,也可先編織成塊板狀,再安排至適當的位置。綁牢主要交結點,然后逐漸編上一些較為柔軟的材料。

  如果沒有繩索,可先將作為骨架的硬棒插在地上(間隙不要過大),再編織上樹枝,最后用泥和野草填充縫隙。

  如果適用且結實的樹枝太少,可利用藤莖編織。大型樹葉,無論是成束垂下還是串連在藤莖上,都可相互重疊,如同建房用的房瓦,可以擋風避雨。

  長草按束編織,不斷摻加草葉使其延長,可制成很不錯的草席。

  以60厘米為長度標準,環割白樺樹樹皮,剝離待用(圖a)。棍棒或藤條成對設置在架上,彼此距離很近(圖b)。樺樹皮上端夾在排棍中間,下端搭在排棍上(圖c)。

  半開放式庇身棚

  如果不是搭建可抗暴風雨的長久居留場所,而且也無堅固之物可供利用,可以搭建簡便的構架,上面覆蓋野草。

  在樹與樹之間或樹與立柱之間搭上一根橫木。根據風向,在橫木與地面之間呈45°角搭上簡便構架。用木棍加固成一面邊墻(圖a),在背風處生火,用板或活動木墻使熱量反射到避身棚里(圖b),可以保暖。

  1、2 在熱帶地區搭建庇身棚

  身處熱帶雨林之中,地下常很潮濕,而且很可能會有各種昆蟲、吸血蟲或其他令人討厭的蟲類使勁往身上爬,這時你最好搭建高出地面的躺床。相應地,你也許愿意把庇身棚建得更高一些。

  海拔太高的地區夜晚也會較冷,此時保持干燥爽潔比防風更重要。大篷棕櫚、香蕉樹或其他大型葉片可用來遮蓋棚頂或墻壁,效果很好。

  1、2、1 葉片

  Atap  即所謂“耐心藤”——等一會才能用的藤。盡管葉前端有倒刺,給利用時增加了難度,它的作用仍很大。具圖a結構的植物復葉越大越理想,單葉片寬度越大越好用。

  在復葉尖端沿葉脈切開小口,由此把葉片撕成兩半(b)。注意:如果從葉片后部切口,很可能無法撕至葉前端。

  半片葉子層層交疊,固定在支架上,用作棚頂時可以疊得密一些,用作護墻時可相對稀疏一些(c)。如果感覺效果還不理想,可以將復葉編織后再用。

  另一種方法——不把復葉分開,直接將葉片沿脈中線對折后編織(d)。從一端開始,止于另一端——如果經過練習,這并不難完成。

  葉緣三淺裂葉片

  如果找不到葉緣三淺裂葉片,也可人為加以切割(圖e)。這種葉片不需任何固定即可搭在支架上(圖f)。

  大型葉片

  可以如圖g所示直接跨棍編織。這樣只需較少的大型葉片就可搭好庇身棚的棚頂及四壁。

  長而寬的葉片

  可以用藤條穿過,直接固定于棍上(圖h)。

  棕櫚葉及其他長柄葉

  可將長葉柄繞過棍后壓住另一葉片的葉柄,自身游離端也被類似結構固定(圖i)。注意使葉片交叉重疊,以遮住空隙。

  1、2、2 竹子

  竹子是具有細長直莖的木質化草本植物。作為建筑材料,竹子有著廣泛用途,例如作為支撐材料,制作地板、房頂和竹墻等。

  一種原產亞洲的竹類高可達30米,直徑30厘米。印度與中國都盛產竹子。竹類通常生長于平原和山坡上的潮濕地帶。非洲和澳洲也有原始種竹類,美國南部地區也有兩種分布。

  將竹桿豎直劈成兩半,打通竹節,安置在棚頂上,雨天里可以收集雨水,也可用作導水槽。劈開的竹片也可相互鎖定,形成很有效的防水系統。

  將竹片剖成長條展平,可用作平坦的墻壁、地板及物品架等。竹節上每隔1、25厘米處垂直節面剖一刀,展平成竹片,可作很好的建筑材料。

  警告:砍伐竹類時要小心。作為叢生種,許多竹桿常互相糾纏在一起,被彎曲繃緊的竹桿會產生相當大的張力。如果貿然砍伐,可能會引起竹桿爆裂,露出鋒利尖銳的斷面。

  竹類裂斷面有著與刮胡刀同樣鋒利的刃口,千萬要小心。竹桿底部外苞葉上有蜇人的絨毛,會嚴重蜇傷皮膚。

  1、3 在北極地區搭建庇身棚

  天然的凹坑或洞穴在極地地區可以成為簡易的庇身所。如果攜帶有露營裝備,你可以搭好帳篷,在周圍堆上盡可能多的松軟積雪來加強保暖效果。嚴寒氣候下,很難用堅實的雪塊作材料,因為你首先要有切割雪塊的工具,或把雪塊壘成適當的形狀。鐵锨與雪鋸在極地探險中是必備的工具。

  雪坑和巖坑很易辨認。如果被大雪掩蓋,針葉林中、樹木枝條下是否有坑洞,就不那么容易辨別了。中等體型的樹木樹干四周可能會有空隙(圖a),某棵大樹的某個枝條下也可能有個坑洞(圖b)。在背風處的枝條下面用硬物挖一挖,確認是否有坑洞。

  松軟的雪團也可用來組建防風墻。用工具把雪團切成條塊,壘在一起就可以了(圖c)。這是最省力的方法之一。

  將塑料布或雨披的下端用雪塊壓穩在地面上,上端壓在搭好的雪墻上,周圍用雪塊封住,就可形成庇身棚了。

  制作雪塊

  雪鋸、鐵鍬和小刀是切割緊密凍合的雪塊必不可少的工具。雪塊強度若能輕松支撐成人體重,而且也能被尖銳之物刺穿,就比較理想了。

  體積為45×50立方厘米,厚度為10~20厘米的雪塊搬運方便,并且可以提供很好的隔熱效果,同時允許部分光線透過。

  1、3、1 雪溝

  因地制宜地利用雪溝搭建庇身棚,要比在平地上全用雪塊壘建快得多。不過它只能供單人短期使用,例如在行進途中。

  在雪地上標出睡袋的大小(含頭部位置),沿標線向下挖出約60厘米深的溝,溝邊上部切出15×15平方厘米的雪塊,在切出位置上放置雪塊(圖a),溝兩邊雪塊相互依靠支撐,形成頂篷。

  裝備及其他物品放在溝下面,睡袋靠物品支撐,不直接與雪地接觸。

  迎風的溝口要用雪塊填實。背風溝口安置可移動雪塊,方便進出(圖b),或將出口封住,再在雪下挖一通道作為出入口(圖c)。若所在地點在緩坡上,冷空氣很難進入庇身棚,棚內會更暖和。

  1、3、2 雪洞

  先在雪地上挖開孔,里面擴展成一個舒適的雪洞。利用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沉的道理,雪洞內分成三層:上一層生火,中央層睡覺和放置用具,下一層僅容納冷空氣。頂篷上開口,可便于通風,讓篝火散發的煙霧能散出去。

  用可移動的雪塊堵住洞口,作門。為了防止凍融,雪塊與洞口不必吻合太好。雪塊位置也應盡量與洞內接近,這樣即便凍合,也易于分開。

  洞內表面可以修得光滑一些,這樣即便有冷凝水形成,也會隨壁滑下,而不會滴落下來弄濕裝備。洞內沿外周應開鑿水溝以便及時排走水分。

  1、3、3 雪房

  依格魯——愛斯基摩人的圓頂屋

  搭建一座“依格魯”需要一定的時間,但居住效果很好。數百年來,愛斯基摩人一直生活在雪房中,這足以證明這一點。首先要挖好進出口通道,至少得能讓人爬進去,出口還必須位于背風處。

  在地面上劃出直徑4米的圓,開始建房前踩實圓內的雪,在圓的外周擺上一圈雪塊,這時即可開始修建如同圖的坑道式進出口,或進一步建成圖樣式的進出口。在第一圈雪塊上再加一層雪塊,其中心對應著下層雪塊間的縫隙,如此相互交錯,一層層疊加,直至形成半圓形頂。在靠近底部和頂部的上下兩端各鉆一個通風孔。底部通風孔不能過低,以防積雪堆積,把通風孔堵住。通風孔也應背風而建。用雪堵住雪塊間的裂隙。雪房內壁要打磨光滑,防止凝結水直接滴落。

  螺旋式建房法

  先擺好底層一圈雪塊,雪塊上表面為螺旋式升高。第一圈雪塊的形狀也應是向內向下傾斜。第一圈雪塊建得很好,再擺放上一層雪塊就會相當平穩,這樣一層層擺上去,每一層都向內傾斜,也許直到最后幾塊才會需要額外的支撐。

  第一圈雪塊上表面修平會對下步壘加很有利。上表面也應緩緩向中央傾斜。

  最后一塊雪塊必須削得恰到好處,這對于“依格魯”整體穩定很重要。假如最后一塊空間太小,可以留作通風口。

  “依格魯”房內布置

  休息睡眠處要高出地面,既可墊高睡覺之地,也可挖低周圍地面。較低處冷空氣較多,可以貯存食物及用品。

  地面上挖一坑道作為進出口。如果一天沒完工,出口也還沒挖,可從圓房尚未封閉的頂部爬出來。

  搭建一座庇身棚

  庇身棚的類型取決于某種材料是否易得、身邊擁有何類工具及搭建的目的與用途(防風、保暖、避雨雪,還是防蚊蟲等等)。

  你準備在此地呆多久?行進途中,雪洞及天然洞穴就很不錯,不必搭建永久性庇身棚。

  避身棚的大小取決于露營人數的多少。

  搭建庇身棚需要時間和精力,這是值得投入的。但要勞逸結合,防止過累流汗。

  所有庇身所都必須經常通風,以防一氧化碳累積,同時也可趕走濕氣。因此需要兩個通風孔,一個接近頂端,一個接近底部。如果庇身所是由雪塊壘成的,應經常檢查通風孔是否被冰雪堵住。

  要經常清掃出入口坑道內的積雪,以防堵塞。

  避身棚越小,相對就越暖和。不過棚內氣溫還是較低的,必須能很快適應。

  傘形雪房

  如果船只擱淺于北極冰海之中,冰岸上又無足夠雪塊可供建造“依格魯”,這時傘形雪房是適宜的選擇。建筑材料仍是雪塊,還有在大塊冰相互擠壓時在其邊緣形成的大小適當的冰塊。

  在冰面上劃個圓圈,邊緣處壘起一米高的墻,要留有缺口以供出入——因為在冰上無法如同在雪地那樣從地面上掏洞了。圓中心部位可以挖低一些,以容納冷空氣。

  在圓心處可用雪塊、冰塊立起直柱,比四周墻高1~1、5米。將降落傘或雨披蓋在柱子與墻上,用冰塊壓緊固定。

  注意事項

  □這類雪房的傘形屋頂上容易積雪,所以應該經常清除,否則積雪的重量會破壞庇身所的結構。

  □生火時,首先要保證通風良好。地點應靠近房外側,而不是靠近柱子的中央部位,這樣可以確保房子的安全。

  將降落傘的牽引繩系在較遠處的冰塊上。或在冰上打孔,繩子穿孔后系牢。

  無論外界溫度多低,雪房的室溫不會低于零下10℃,只需點上一支蠟燭,就可使室溫升高4℃。愛斯基摩人傳統的取暖方法是點燃浸在一碗油脂里的燈芯。在體積大的庇身棚里,用木材取火會使室溫升高。沒有木材時也可用其他燃料或油料替代。

  生活在雪屋中

  儲備足夠的木材或液體燃料,以備天氣不好時使用。

  進入帳篷前應撣去鞋帽及衣物上的雪花,別把它們帶入帳篷。

  進出口處應有明顯標記,易于找到。

  雪屋內應存有鐵鍬和其他工具,以備必要時進行自救(把自己從屋中挖出來)。

  在房內滴水處抹上一把雪,可以使滴水停止。

  盡可能放松自己以保持體能。

  集體居住的人們應該分工協作,比如有人負責燒火,有人負責檢查通風孔、收集燃料、打獵、準備食物等等。

  要記住,在寒冷條件下,你需要更多的食物。

  1、4 長期庇身所

  由于路途遙遠、氣候不好、缺少裝備或身體狀況欠佳等原因,你放棄繼續探尋出路或者由于繼續前行過于危險的時候,你都應該搭建能較長期居留、安全舒適的長期庇身所。盡可能選擇使自己方便的地方。在這里,你應盡可能發送信號,引來救援人員,并且要重新裝備自己,使得有朝一日能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困境。

  寒冷季節里,首先需要的是能保持溫暖的小環境。長期庇身棚應能應付季節性氣候變化和晝夜間的溫差。

  1、4、1 山洞作為庇身所

  即便很窄很淺的洞穴,也可能成為很好的臨時避難所。大山洞可改造成舒適可靠的家。地球上有許多地方的人們還是愿意生活在山洞里。有的山洞具有所有現代居家所需的功能!位于山谷較高處的山洞比較干燥,即便洞上面有水流過,并能滲入洞內也一樣。洞內氣候受外界影響不是很大。改建工作量并不很大。通常需要做的是:修建一出入口屏障,形式可以是籬笆、山石或圓木等等。

  山洞內也許很涼,也許居住著野獸,所以進洞時要小心。將大量枯干松樹枝條堆在洞口前,生起篝火,可把野獸嚇跑。

  如果洞口迎著風,需建雙層擋風屏障,相互間有重疊,同時還起到門的作用。

  在距離洞口較遠的地方生火,煙會升到洞頂,最后從洞口與屏風間預留的煙道散發出去,洞內中下層無煙。但是如果是敞口山洞,煙就不容易散去,而且會被風吹進山洞。

  有時,洞內會有活水源,這在比較深的山洞中更常見。水源既可能來自地下河,也可能是洞頂巖石上滲出的水分。

  警告:檢查是否會有石塊墜落的可能,包括洞里洞外。你可能已對身處庇身棚徹底失望了,如果再被落石困在洞中,豈不更糟。

  1、4、2 輕便結構的庇身棚

  根據前述的斜靠結構,你可以進一步發揮——屋頂角度更小,幾乎沒有前墻,或者可以修建豎直墻壁,房頂的屋檐可以提供額外的蔽護,晴天防日曬,雨天防水淋。房子四周要挖溝,以便排走積水。

  如果有竹子或其他很棒的材料,可以搭建牢固的支架。在熱帶氣候下,墊高棚內的地板,使之遠離潮濕的地面,免受地上小生物的侵擾。

  炎熱氣候下,需要加固房頂,阻止日曬雨淋。

  1、4、3 燈芯草原料建筑物

  如果沒有樹木以及竹子一類建筑材料,可將燈芯草或其他較硬的植物莖干成捆扎成柱狀——位于伊拉克境內的馬爾什阿拉伯人就經常使用這種方法。

  將蘆葦用丁香結扎成粗長的幾捆,選出其中最長的蘆葦,其末端要間隔開,這樣聚攏成捆時便不會顯出薄弱處來。其底部要平齊,頂部成一錐形。蘆葦要多備一些,盡可能更長、更細。

  將粗厚的蘆葦束在居所較長的一面平行豎直放置。在地面掘坑,把蘆葦束末端放進去豎起,再將較細的蘆葦橫放在上面。

  將蘆葦束頂端向下彎曲,使它們之間交相迭蓋,然后捆扎起來,添加更多細的蘆葦束橫擔在平行的柱狀蘆葦束上,一直到拱形的頂部。

  在這個框架上用細一點的蘆葦束交錯編織,直到可以完好庇護。也可將樹葉或蘆葦間隔編織其上。

  1、4、4 土坯房

  在木料缺乏或者沒有工具建造小木屋時,另一種可行的方法就是建造土坯房。將草皮切割成長約45厘米,寬約15厘米的塊狀,像壘磚塊一樣將它們壘筑成墻,相互間要砌合嚴密,側面墻頂要有一定傾斜度,以使屋頂自然傾斜——屋頂要用圓木料或其他硬實的材料支撐,傾斜度越大防雨效果越好。圓木的長度決定房屋的框架大小,屋頂上用草土泥或青草覆蓋。

  如果草土泥數量有限,難以尋找,房子可建得低矮些,有足夠的空間坐下即可,能站立的地方不必太大。房門對著生火的一側敞開。

  如果時間和材料充裕齊全,用土坯可建成高大的棚屋。這對于門框和屋頂材料要求更高,要相當結實。室內可建上爐灶和煙囪,但是使用的是草泥坯時,為防止爐膛和煙囪自身起火,可在其內壁涂上一層粘土。

  屋子敞開面或門戶(a)要避開風向,小泥房可把火生于室外,在門戶對面建一個反射器,使熱量反射至室內。

  即便屋的一側敞開,一個短的彎轉側面(b)會使四角更為穩固。屋角砌合采用類似砌磚結構的方式,以使其更加堅固牢靠。

  1、4、5 圓木結構小屋

  按比例繪制小木屋建筑圖,在此之上可擴大或增加額外的房間。能找到的圓木大小決定了墻的長度,正方形或矩形屋頂堅實穩固,也最為方便,長約2、5米的正方形是一個理想的尺寸。如有幸能夠使用已伐倒的樹木,你可以將它們捆綁起來,再將它們之間的空隙塞滿,但將它們互相對接、形成犄角效果更好,凸出的末梢不可去除,這是屋架支撐力量所在。

  依照房屋形狀放好第一層圓木。

  把圓木頂端相互契合對接,再砍伐其他圓木整齊嵌進其頂部。

  由于圓木兩端粗細不均、略成圓錐體,所以頭尾間要交錯放置。

  底層屋架確定之后,在房屋背風側要留出一定空間建成門戶,可以用砍伐剩下的圓木安放在門的兩側,門洞留成方形,正好安放一個門框。不必費力添加窗戶,一個門洞足夠通風了。

  房屋前部要高于后端,使房頂有一坡度,前排、后排的最后一根木料應當適當伸出,長于墻壁,以便更好支撐屋頂。在架于屋頂的木梁上刻出凹痕,使其他木梁可契合堆放。從前至后放上屋椽,屋椽要伸到木房墻外。

  給小木屋選出地勢平坦的空地,或者整理弄平一塊地面。如果需要,可在小山坡上挖坑,但地基必須平坦。

  如果工具箱中有軟鋸,可把圓木鋸成合適的尺寸。如果你是飛機或船只失事后的幸存者的話,可能會在飛機或船只上發現一柄消防斧。

  不必特意去做扇門,在門框上懸掛一條毛毯就可擋風遮光,或者用枝條編織成簾,也會覺得經久耐用。

  用泥巴和木頭碎屑將圓木之間的空隙填滿。如果空隙較大,在堆放泥巴之前可放上一些幼嫩樹枝。把雜草和苔蘚混合在一起,用削尖的棍棒擔放在木梁之間。先用一些小樹枝將屋頂覆蓋起來,然后再添加一層泥巴和草皮。

  可以使用輕便的材料和泥巴堆放在木材架上,以代替完全用圓木建成的屋頂。如果圓木上的樹皮能像瓦片一樣平展鋪開,就可用來很好地覆蓋屋頂。當泥層軟濕未干的時候,用柔軟纖細的枝條能進一步加固。

  如果沒有積水危險,可在屋內挖掘泥土,以提供填補屋頂空隙所用的泥土,同時也會使屋內的高度增加。

  如果在屋頂留下孔洞排煙,可以在小木屋內生火,但不要棄之不管,到時候就撲滅,否則房屋可能燒塌。

  如果方便尋找石頭,可以建個煙囪和壁爐——如果建在房屋中心,會保持更多的熱量。石塊堆砌要盡可能緊密,并使用小石塊或泥塊將空隙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