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皇家特種部隊權威教程
1 旅途中
決定是否能夠外出探險或者遇難時回歸文明社會的是你是否擁有航行和探險的技巧和能力。你必須能夠按預定選擇的方向前進,或者確信自己還能夠回到露營地。即使你沒有地圖,你的勘察能力也會給你帶來正確的判斷。你還必須自我估計,首先應明確什么是超出能力自己做不到的。
作短期探險應標注你前行的路途和方向,確信自己能夠找到回來的路。在較短的距離范圍內你可以利用環境的地形特征作標記物,但如果路途遙遠,或者踏在艱難的回歸文明社會之途,你得利用能夠得到的所有航海和航行裝備和工具。
1、1 決定前進
除非當地確實十分危險,或者缺水少食已經使你無法在露營地繼續生存下去,否則你最好還是呆在原處,等待援助。如果有傷員,食品又很有限,你可以考慮派出一部分體質良好的隊員組成小分隊,外出尋求援助,另一小部分留守并照顧傷員。最好集體跋涉,留守人員中應包括訓練有素的醫務人員,以便照顧傷員。
但是如果無法獲得營救怎么辦?當地的資源可能會逐漸枯竭,每天你都得花費越來越多的時間采集柴禾,周圍的獵物越來越少,植物、真菌、果實越來越難以采到,或者分布區域離宿營地越來越遠。災難境地下的幸存者在同一地區呆得太久,也會增加暴發疾病和瘟疫的危險。即使是嚴格執行衛生規則,生病的機會也越來越高。
所有這些都會增加你決定前行的渴望。是遷移到新的環境或者是采取長途艱難的跋涉回歸文明社會,都會面臨許多同樣的問題——大家首先都會有強烈的愿望,希望回歸文明社會,早日結束這場災難,除非仍有傷病員需要恢復,或者有利于前行的裝備和理由還不夠充分。移向更宜人的環境,建立更舒服一些的宿營地,會給受傷者提供更好的治療和恢復條件,也可以為更長遠的跋涉作好更充裕的打算和準備。
你所能收集到的所有信息會直接影響你的決定。這些信息來源于所有成員的共同努力,還取決于當地自然環境的特征和性質。要記住:看上去的捷徑,通常并非是最易于通過的。
如果你有地圖或者確切了解你所處的位置,可以向最近的人群聚集點前進。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所處何處,通常應沿著河向下游走,因為這樣一方面易于確認路線,另一方面通常會走向人類群居之地。
如果你只是簡單地移動一下露營地,太近是沒有意義的——很快你又會遇到同樣的困難,同樣的理由會迫使你再一次遷移。至少要前進兩至三天的旅程,這樣,燃料和其他資源才可能還沒被攝取。
在穿行于類似的地區時,期望有類似的資源可以得到,記住你已經有狩獵和搜索糧食這方面的經驗,知道哪些是你最想得到的東西——食品、燃料和水。在新的環境下,你又得尋找新的資源來滿足基本需要。不同的環境下可利用資源可能會變化很大——可能會變得充足,也可能正好相反。
1、2 準 備
在你最終放棄原宿營地之前應留下顯著的信號,表明你曾經到過這兒,現在移走了(見“救援”章的“信號”一節)。留下團隊成員的名單和你行動意圖的詳細情況。在前進時沿途作好標記,假如搜索者發現了你們放棄的宿營地,可以隨之而來,找到你們。
如果你準備穿越無水區,制備好食品貯藏袋、水瓶和更大的容器,準備好合適的鞋子和衣物,以及攜帶裝備和給養的包裹。有些運輸方式也許可值得選擇——雪橇或木筏。帶上衣物、帳篷、雨氈,甚至在你即將穿越地區難以找到的木棍等。能夠迅速裝配的庇身棚會使你節省許多能量,做更重要更緊迫的事。很自然地,你應該準備發送求救信號,也許被營救機會就在眼前。
仔細研究天氣形勢,選擇良好天氣開始前進。
赫德森背袋
是一種臨時制成、便于攜帶裝備的背袋。這需要有很好的防水材料,面積大約1米見方。還需要兩塊小石頭和一根足夠長的繩。
將石頭吊在防水布的兩角,折好角以包住石塊。用細繩捆緊。固定好位置。石塊可以阻止細繩的滑落。把布平放在地上,把攜帶物依次裹緊在布中。把背袋系在腰上,或斜挎在后背上。
背包外構架
制一個梯式構架來固定你的背包。底部固定垂直三角木,拴好背帶和肩帶。可用來支持背包,或其他系好的裝備和給養。
叉狀構架
更簡易但效果要差一點。叉狀粗木上平行拴上短樹棍,系好背肩帶,就可以用了。
嬰兒袋
用來背負嬰兒和幼童的布袋。底部兩角圍系在后腰部,上部兩角系在頸后部,嬰兒放在懷里,布袋會把他牢牢兜住。頸部可加上襯墊布以緩解壓力。
如何攜運老弱病殘者
用軟布袋長距離運送傷員是不現實的,擔架也不易攜帶。小孩可用背包外構架背在背上,或者用抬椅可以同時容納好幾個人,如果承負者就你一人,試一試用雪橇或者滑車(見“露營”章“組建營地”),同樣的方法可用于攜帶裝備。
制備雪橇
在雪地和冰上,雪橇是相當有用的運輸工具,它們可以輕便地滑行,在相對光滑的地面也可以利用。雪橇前端的造型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在雪地上,你可以利用失事飛機或車輛的門板和整流罩。把線系在前端弓形曲架的兩邊便于拖曳,在開始長途跋涉之前先徹底檢查它的牢固性。
1、3 計 劃
如果你位于高地上,眼前可見大片的平原,可以比較精確地確定出行動路線。在大多數情況下視野都會很有限,你必須推測哪條路可以通向遠方,哪條道會走不下去。即使你已經看到了前方的地形,具體細節你也很難弄清。從遠處看上去像是可以通過的斜坡,靠近時可能會發現有一不可逾越的障礙。如果你擁有望遠鏡,可以用于很好地研究地形路線。
沿著河走
沿著水流向前,無論它是多小,沿途一般都有可維持生存的資源,最終你將回歸文明世界。大多數江河最終通向大海或湖泊。除了在很少的情況下河流突然間會消失于地下,絕大多數都會為你提供清晰明確的路線。有時,在它的上游分支,可能會被山峽阻隔,沿河岸前進就既不大可能又不符合實際了,因為兩岸很可能怪石林立,懸崖陡立。在這種情況下,先登上高地,觀察河流的走向,也許可略去許多彎曲的河段,沿著大致的流向向前跋涉。
在相對較平坦地帶,沿著河走會相對容易。你也可以利用河岸兩邊的動物的足跡辨別前進的方向。在熱帶地區河流兩邊小型植物茂密——因為陽光可以更多地透過樹林照向地面,河岸兩邊可能會難以前行。如果河流足夠寬廣,可以考慮修建木筏。
在平原地區,河流蜿蜒曲折,里彎常會形成沼澤,易于暴發洪水——你可以在這類濕地中觀察到蔥翠的草木和燈芯草類植物。如果可以,應避開沼澤地,直接穿過河灣。
保持方向
正確選擇了方向后,應盡可能沿著它向前。在遠方選好特征物,迎著它走。穿越森林時要保持方向相當困難,這時指南針會大有用處。
如果周圍環境沒有突出的特征,可以用三點間連成一條直線的原理保持方向,不時檢查是否正確。如果你是隨隊依次前進,只要不掉隊就行了。如果團隊總是替班接力前進——第一位先走一段路程,停下來休息時,第二位沿其路途向前,這樣依次前進,可以保持沿直線前進。如果獨自一人應不時地回頭注意自己走過的足跡。因為若是在雪地或沙地上,足跡會十分明顯。最好在沿線壘起柴或石堆,這樣彼此可以檢查是否脫離團隊原訂的路線。
如果可能應繞過巖壁或密林。到達高處時應仔細選定接下來的路線。
1、4 團隊前進
應有效地組織好團隊,不可散漫拖拉。形式應固定,不要隨意組合,這會易于發現有無掉隊者,便于幫助遇困者。在白天出發之前,簡便討論一下行動路線、可能障礙和某些特殊情況的處理。
分工負責
一人負責偵察,選擇最佳路線,避開死道、松動的巖石等,同時還應能找到通過下坡的最好的路。
另有一人負責進一步落實偵察結果,還應預先通知大家繞開障礙物,保持正確的前進方向等。其他人應經常替換他們。因為引路者的工作尤其辛苦。
其余的人應注意搜尋可食性植物及其果實。每個成員都應負責注意至少后面一名不會掉隊。有些人應負責有規律地檢查裝備,特別是在趟越河流或通過極其險峻之地時,領隊注意每個成員的狀況尤為重要。
至少應成隊出行——惡劣天氣下尤其要小心,如果你必須夜間前進,就不應隨便分散。通常隊列中前部成員會脫離隊伍——后面的人會更注意向后觀察掉隊者。第一位偵察人員爬過障礙物,第二位注意觀察他的指示,然后告知其余人相對較容易的路線——團隊成員緊隨其后,而第一位很可能不注意就會脫離隊伍。如果大家都知道預定的目的地,而且沿途有許多明顯的地形特征可以參照,即便緊急情況下相互失散,成員們也會知道如何重新聚集歸隊。
注意獲得各種必需品,應隨時留意沿途適于的庇身之地——如果天氣突然變糟,可以撤回躲避一下。
1、5 行速和進程
大型團隊可以先派遣出一支先遣小分隊,負責探清路線,建起夜營地,為傷病員或體弱者作好接待準備等。能力強者多攜帶一些行李裝備,隨時準備幫助不勝力者。應為病弱者提供充分的護送以免他們遇到不便和困難。
領頭者相對跟進者不要行進過快。在跨越障礙之后等一等,在再次行進之前確保每個成員都跟上了隊伍。
最好能保持平均的行速——這樣會相對更輕松,也能持續更久地跋涉。注意擺臂——尤其是在上下坡時更不應將手插在口袋里,否則會更易失去平衡而滑倒。
不時地休息,停下來坐下,看看每個人的情況如何。調整各自的負載以便更舒適一些,如果有必要可以重新打包。平均來說每行走30~45分鐘,應休息10分鐘,具體還應依地形和團隊的實際情況來定。
在艱險之地行速應該降慢,反之加快。下坡時不要跨大步,這樣會使身體運動節奏失調,更易于疲勞。
在艱險之地或上下坡,利用繩索有助于團隊統一行動,幫助成員們更容易通過險象叢生的路程。在通過冰坡或山麓碎石地時,繩索會是很寶貴的裝備。
也可利用上面打了許多普瑞斯克結的繩索來幫助老幼者,他們可以用普氏結聯系在安全繩上。(見“露營”章之“結”一節)
每小時在預期路途中你可以行走3公里,上坡時允許步速為2公里。
1、6 夜 行
在未知地域夜間行進會是非常危險的,但在緊急情況下很可能也是必須的——例如沙漠地區,夜間行進就會更舒服一些。
夜間很少會是漆黑一團,即使對人來說,室外夜視能力并非完全退化消失,然而由于不能清楚地看清物體,你會很容易偏離方向。指南針會相當有用,會幫助你消除這份恐懼。在樹林中會比開闊地要更暗一些——因此應盡可能沿開闊地行進。
夜間觀察物體最好觀察它的邊緣和輪廓,黑暗的中央部分很難看清。
一旦眼睛適應了黑暗,夜視能力會越來越強,這個過程一般需要30—40分鐘,但其后要避免亮光刺激,否則恢復這種能力又得相當長的時間。如果必須要用亮光,可以先捂住一只眼,這樣至少可以保持這只眼的夜視能力不消退。再比如你需要查看地圖時,用紅色濾片覆在手電筒前面,會有助于你維持夜視能力。
黑暗中聽覺會很有用——例如河中流水的聲音,會告知它的流速,黑暗中草木的氣息能夠感覺到,相似的氣味會有助于鑒別。
黑夜里應緩慢前進,重心前移之前應試探一下,如果是下坡可以拖著腳走。
1、7 山地行進
在山地和多山地區,最好沿高地行走——這樣會更易于把握方向,也易于前行。河流兩岸會有懸崖峭壁,河水落差也會很大,河中石塊圓滑,赤腳過河會相當困難。不要在水中浪費時間。
利用山嘴攀越山谷,到達脊嶺。如果毫無遮蔽,夜間你還得回到下面野營和找水。沿著山嘴觀望,你的視野會相當寬闊。
沿著穿越崇山峻嶺的河流行走是沒用的。可以先從山谷爬至a處,沿著山嶺前行(如圖中箭頭所示)可以避開攀爬險峰。
在b點暫停,可以下山補充水,也可以提供庇身之所,不過不可避免地要露營在光禿禿的山嶺上。
當心水的消耗以及自己逐漸衰退的精力,在耗盡它們之前要找好休息場所。如果你沿途可以找到露營地和水源,就沒必要退到谷底了。這樣不僅節省能量,山嶺比谷底也會相對溫和一些。小塊冷空氣通常會降入谷底。如果你帶有水和宿營材料,可以直接在高地上尋找最佳露營點。
沿著山脊前行,直至河流變寬,山谷向外擴展延伸處降至寬闊的谷底,重新回到河流的邊緣位點c。
險坡
在高原和山地地區,可能會遇著冰雪,即使沒有冰雪覆蓋,那些松軟易崩的巖石、險峻的陡坡和懸崖峭壁在前行中也可能必須要通過,盡管這會相當危險。
通過險坡時采用之字形路線。在你變換方向時,用上坡的腳法,這樣可以避免雙腿交叉,不會失去平衡。在攀爬險坡起步時雙膝緊靠——這可以讓腿部肌肉更輕松一些。
下坡時,雙膝彎曲,盡可能沿直線下來——如果你的速度變得太快,應坐下來暫停一下。避開松軟的山麓碎石。但如果必須通過,下坡時腳跟著地下踏,身體后仰會有好處。在重心移動前要確定落腳點是否可靠,不要直接踏在險坡的巖石或圓木上,它們可能會發生移動。
對于有經驗者來說,從松軟之地向下時可跳躍行走——后腳跟著地向前滑動——前提是下面沒有突然的斷層或落差。雙腳平行,雙肩張開,使自己平穩地滑行。當你速度增加時,腳下灰塵會揚起,你會逐漸失去控制跳起來,重新開始。如果山坡太險,放棄這種方法——沿繩滑下法是個解決之道(見第三章“氣候和地形”之“高山地區”部分)。
1、8 叢林跋涉
在茂密的叢林中,如果原來沒有路,你得砍出一條道來。注意砍伐時讓樹木倒向路的兩旁。不要留下尖樁,如果有人倒下去或踩在上面,鋒利的竹樁甚至會致人死命,各種藤本植物通常也可砍斷,留出一條路來。
叢林草木經常會有許多棘刺,你得小心躲閃,避開周圍的植物。忽略它們勇往直前只會變得更糟。各種攀緣種棕櫚,例如馬來人稱之為“等一會”的植物,腋處著生魚鉤狀的倒刺。不要強忍著撕開“等一會”藤林——會讓你遍體鱗傷。不久你就會知道它的鼎鼎大名的由來!
將腳部包裹保護好,免被棘刺刺傷和被毒蛇和沙蠶咬中。不時停下來除去寄生者。超過一小時,咬附在皮膚上的沙蠶就會引起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