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夕,一個特別的國際快遞從大洋彼岸送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4月29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正式就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并出席了有世界數百名頂級科學家參加的美國科學院院士年會。
而在這之前,袁隆平的名字伴隨著他所研究的超級雜交水稻,早已走出了湖南,走出了中國,走向了世界。
2003年,收獲的季節,成千上萬的農民們歡聚在稻場上,手捧金色的稻穗,臉上洋溢著豐收的燦爛笑容,在此起彼伏的稻浪中齊聲高呼著:“中國人萬歲!”
這動人的一幕,發生在印度尼西亞農村的慶豐收典禮上。在印尼農民身邊的稻田里,一邊是產量翻了幾十倍的金黃飽滿的中國超級雜交水稻,一邊是本地產量低下的干癟稻穗,優勢立竿見影,農民們難掩飽嘗饑餓的苦楚后心中的喜悅。
中國的雜交水稻為他們帶去的不僅僅是生存的保障,更讓他們從心底記住了這個已經被世界熟知的名字———袁隆平。因種植超級雜交水稻而喜獲豐收的湖南農民曾經高興地在自家的門口貼上了“發家致富靠鄧小平糧食豐收靠袁隆平”的對聯。
如今,這位農學巨匠培育的雜交產品在中國的水稻種植面積,已達到一半以上。全世界已有20多個國家引種,聯合國糧農組織把在全球范圍內推廣雜交稻技術作為一項戰略計劃,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專門立項支持在世界一些產稻國家發展雜交水稻。袁隆平受聘為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首席顧問,多次赴印度、越南、緬甸、孟加拉等國指導,并為這些國家培訓技術專家。
截至目前,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共舉辦了38期國際雜交水稻培訓班,培訓了來自15個以上國家的100多名科技人員。越南和印度種植面積已分別超過了10萬公頃和20萬公頃,每公頃增產1至2噸。
有人算過一筆賬,種植超級雜交稻每年生產的稻谷可以多養活6000多萬人。雜交水稻在解決世界饑餓問題上正日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創新才是科研本色”
“如果我國一半左右的稻田,即2億畝稻田種植這種畝產800公斤的超級稻的話,每年能夠增收糧食300億公斤。”
這是2004年10月,湖南省湘潭縣泉塘子鄉的超級雜交稻百畝示范片平均畝產達到807.46公斤,通過了國家專家組的驗收時袁隆平做出的預測。
300億公斤糧食是個什么概念?袁隆平對記者說:“整個湖南大概有6600萬人口,300億公斤比整個湖南一年的糧食總產量還要高,能夠養活7000多萬人。”
水稻畝產從600公斤提高到800公斤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而袁隆平從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計劃”后,幾乎每三年就能讓雜交稻單產潛力成功提高100公斤,他的研究似乎是一株最為優良的作物———多產且穩定。
然而,這300億公斤糧食的產生,還是緣于一個偏遠地區的中專教師對遺傳學的“無知”。
1960年,當在偏遠地區中專執教的袁隆平發現了一株天然的雜交稻并開始研究時,許多人嘲笑說提出雜交水稻這一課題是對遺傳學的無知。當時,美國著名遺傳學家辛諾特和鄧恩的經典著作《遺傳學原理》中明確指出,“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雜交無優勢”。
1964年,他在學校的試驗田里偶然發現了一株長勢良好的水稻,精心培育了一年,希望第二代會有更好的收獲,但是一年后那株水稻的第二代卻出乎袁隆平的意料。
水稻一抽穗,令他大失所望,高的高矮的矮,在失望之余,袁隆平的腦子里產生了靈感,粉種不會有分離的,這很可能是一個天然雜交種,與書本上講的不一樣,有了新想法的他馬上著手做人工雜交,第二年證明,的確有雜交組合,不是單一的品種,也有很強優勢。于是,袁隆平更加堅定了走下去的信心,他堅信,水稻有雜種優勢。
1965年,袁隆平寫出了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但是,由于論文與書本上的經典學說相背離,袁隆平當時又沒有什么學術地位,論文的內容并不被學術界認同。
有人說,他對遺傳學無知,更有人說他異想天開。袁隆平沒有動搖,但是他也知道,這條路充滿了坎坷與風險。
為了培育雜交稻,他們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培育雄性不育系水稻,從1964年開始,他們通過數以萬計的逐穗檢查,終于找到了六株雄性不育系水稻,但研究遠未見到曙光。到1970年,他們用國內外幾百個品種做了幾千個雜交組合,結果還是無法取得突破。
心情降到谷底的袁隆平并沒有喪失信心,經過總結后他毅然決定,調整技術路線,尋找新的突破口。
經歷了上千次的失敗后袁隆平吸取教訓,準備從與水稻親緣關系較遠的野生稻上尋找突破口。這棵水稻有一個奇怪的名字叫做野敗,是袁隆平的助手1970年在海南島的一片沼澤地發現的,正是它打開了研究雜交水稻最關鍵的一環。
1973年,三系法雜交水稻獲得成功,這位提出外行言論的教師卻成功選育出了高產雜交水稻組合“南優2號”,畝產達到623公斤。
袁隆平研究的三系法雜交水稻成為世界上首例成功的雜交水稻品種,據統計,從1976年到1987十年間,中國的雜交水稻增產稻谷1000億公斤,這對于當時還在為溫飽努力的中國農民來說,簡直就是救命的口糧。
面對水稻單產從600公斤到800公斤再到即將實現的900公斤的飛躍,這位農學界的大師在被問及經驗時說:“我這個人,水平不高,但我有一種認識,就是要不斷地創新,科學研究的最基本的特色,就是要創新,要不斷地創新,不斷地向新的領域、新的高峰攀登,這才是科學研究的本色。”
“讓50%的農民走出田頭”
“路有餓殍”這個成語,似乎只出現過現在學生的教科書里,而袁隆平卻因親歷了那個糧食短缺,人們餓死街頭的年代而堅定了他執著于最基本的溫飽問題,對糧食問題保持著異乎尋常的警惕心。
“我親眼看到過5具尸體躺在路邊。沒有糧食太可怕了!”袁隆平說,雖然這已是塵封40多年的歷史了,但凄慘的景象使袁隆平意識到,只有糧食才是人們生存的根本。
在研究中心的《超級雜交稻研究情況匯報》上記者看到這樣一條消息:“我國在2030年,人口將增加到16億,屆時人均耕地不到1畝,低于聯合國糧農組織規定的臨界值。”
面對如此巨大的負荷,美國經濟學家布朗博士提出這樣的質疑:“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
人地矛盾不僅僅是中國存在的問題。湖南省科技廳副廳長劉小明說:“目前全世界面臨的三大問題,糧食安全排在第一位,其次是能源安全和水利安全。”
因此,早在22年前,一直被糧食進口困擾的日本率先提出了“超高產育種計劃”,希望在當時將水稻產量提高50%%。1989年,國際水稻所也提出了類似的計劃,打算在2000年培育成畝產達800公斤的水稻。后來勞而無功的日本選擇了放棄;國際水稻所的研究也幾乎顆粒無收。
“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袁隆平在研究中心進門處的題詞給出了答案。
在畝產800公斤的目標實現后,袁隆平的目標是畝產900公斤。而糧食單產量提高到一定程度后還有望緩解能源危機。劉小明說:“農作物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而糧食又可以變成可燃燒的能源,因此,超級雜交稻計劃對世界能源危機也許能起到緩解作用。”“我們國家糧食總產量最高時能達到1.06億噸,但是現在只有8600萬噸。這其中除了耕地面積滑坡的原因外,還因為農民沒有種田的積極性。”
“現在我國的糧食定價最高時能到60元/擔,最低時只有30元/擔。就算60元/擔吧,即便水稻畝產達到了800公斤,農民每畝地的收入也還不到1000元。何況現在一般畝產在400公斤,如果是30元/擔,每畝才240元。還有誰愿意種地呢?如果農民都不種田,那么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就出問題了。”面對已經逐漸喪失了積極性的農民,袁隆平倍感憂慮。
記者看到,即使在袁隆平的研究中心周圍,不少農民也選擇出外務工或是開出租車。
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但是糧食又關系國家穩定———袁隆平在這對矛盾中找出了解決方法。他認為盡管農民單純種水稻難以致富,但是通過提高水稻單產,農民卻可以實現“曲線致富”。
袁隆平說,糧食作物的單產水平提高后,可以保證國家所需的糧食總產量,同時,農民可以以更少的投入獲得更多的糧食,并能夠把多余的土地另辟他用,比如種植經濟效益更高的作物、發展水產養殖業等,最后使農民實現富裕。
除了“曲線致富”,袁隆平更大的一個希望是將農民從土地上徹底解脫出來。“農民越少越好。農民多了,小康不起來。”袁隆平說,如果自己用先進的技術使糧食單產大幅度提高,就可以在確保糧食總產量的前提下釋放一部分農村勞動力。“我希望至少能夠讓50%的農民走出田頭。”
身價千億最青睞“便宜貨”
全世界有沒有一個人的身價超過比爾·蓋茨?有!那就是袁隆平。
1998年6月24日,湖南四達資產評估事務所在長沙舉行資產評估結果發布會,他們宣布:通過210天的工作,對11萬組數據資料進行嚴格審查論證,評定“袁隆平”這個品牌的無形資產價值為1008.9億元。
1998年12月,著名電視人楊瀾在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人工氣候室里采訪了袁隆平。
楊瀾問:“報紙上說您這個品牌值1000億元,您回家跟自己的太太談論這件事的時候,她有什么看法?”
袁隆平答道:“從來沒有談,我對這個看得非常淡薄。我現在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我的研究上面,對這個問題根本沒有考慮。”
“他穿的最貴的西裝,不會超過800元,買皮鞋不會超過200塊錢,還有個‘怪癖’,專挑便宜貨買。價格昂貴的品牌他覺得穿在身上反而不舒服、不自在。”與袁隆平共事多年的張橋說到這位大師的日常生活時始終強調著“儉樸”兩字。
有一段時間,袁隆平很喜歡跟夫人鄧哲或學生去逛街,每到星期五下午,就要到商場去購物。但價錢高的東西他看也不看。有一次,他與夫人逛商場,看到貨柜里有打折到10塊錢一件的襯衫,他說:“太便宜了,這樣的襯衣好,下田的時候穿起來方便,不用擔心弄臟了。”說罷一口氣買了10多件。
身價千億的袁隆平買東西為何最青睞“便宜貨”?相伴30年的老伴面對這樣的問題時不多說什么,只報以莞爾一笑:“他的錢都捐了。”
的確,這位“國寶”級身價的科學大家對自己清心寡欲,卻對社會極其慷慨。他先后將所獲的12.5萬美元世界糧食獎的獎金,全部捐贈給了由他發起成立的科技獎勵基金會,以扶植科研項目和科技人才。
“我還有兩個愿望”
在中國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展覽大廳的門口有一幅精美的蘇繡———禾下乘涼圖。
畫中,一位老頑童正滿足地靠著一株長得比高粱還高的金黃色稻子做著美夢,沉甸甸的稻穗垂下,上面結的稻谷比花生米還大,遙望遠處稻浪翻滾,一派田園豐收的金秋美景。看到的人,都忍不住上前撫摸一下那誘人的稻穗,精美的繡工讓人仿佛也與老者一同置身于稻海中嗅著稻谷的清香。
這就是被人們廣為流傳的袁隆平的“禾下乘涼”夢了。
“這個夢我做過兩次。夢里我們試驗田里的水稻長得比高粱還高,上面結的稻谷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們就坐在稻穗下面乘涼。好美啊!”已經與人談過多次“禾下乘涼”夢的袁隆平在每次提起這個美夢時都像第一次與人分享一樣無比開懷。
袁隆平告訴記者,他的這個“禾下乘涼”的美夢到本世紀中葉也許就能實現了。而除了這個美夢,他還有兩個愿望沒實現:一是到2010年,第三期超級稻的目標要實現百畝示范片畝產達到900公斤。提高100公斤,難度是相當大的。袁隆平說:“這就像一個跳高運動員一樣,你讓朱建華的紀錄提高1厘米,難吶。但這是溫總理對我提出的要求。到那時,我腿腳還能動,我想,我能夠完成。”
另一個愿望,就是把雜交水稻推向全世界。199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作出了一個重要決策:借助中國的力量,在幾個主要水稻生產國優先發展雜交水稻。目前,全世界已有10多個國家和地區推廣和引種了中國的雜交水稻。越南的雜交水稻推廣面積達到了900萬畝,平均單產420公斤,比當地水稻增產30%。
對數字十分敏感的袁隆平為記者算了一筆賬,全世界的水稻種植面積達1.5億公頃,但是,平均單產每畝只有250公斤。目前,雜交水稻在國外的種植面積達150萬公頃,占1%,如果推廣到1500萬公頃,每公頃年增產2噸,總共可增加3000萬噸糧食,能夠養活將近1億人口!
今天,這位77歲高齡的科學家站在他鐘愛一生的超級雜交水稻的稻田邊憧憬著他美好的未來:“如果我的兩個‘既定目標’都按時實現了,我正好80歲,如果身體還硬朗,我可能還想攀新高峰,我仍有老驥伏櫪的精神!”(賈婧)
拓展咨詢 010-84710300
熱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