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與朋友聊天,談到勤奮、機會與命運之間的關系,使我想起了王永慶和李嘉誠。
今年90高齡的臺灣首富王永慶一次應臺北大學邀請到臺大做演講,一大學生這樣請教王永慶:“您能告訴我,在您一生成功的路程中,到底是勤奮重要還是運氣重要呢?”王永慶答:“年輕人,我可以負責地告訴你,我用一生的勤奮就是為了證明我的運氣比別人好!”
王永慶一生勤奮勞作,七歲時就幫助母親撿柴挑水,雖只有小學三年級的文化,但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1931年,15歲的王永慶便外出在一家米店打工,16歲便說服父親籌集200元錢開起了米店,靠一斤米賺一分錢,維持店面生意,一生中養成了勤奮的良好習慣是從其開米店開始的。著名的瘦鵝理論,就是王永慶時常提及的人生奮斗理念,說的是學習瘦鵝忍饑挨餓,用刻苦耐勞的精神面對困境,并以堅毅態度等待機會到來。后來,王永慶開碾米廠、辦磚廠、木材加工廠,后因砍伐森林被迫逃流日本。終因上世紀50年代美國援助臺灣發展工業,陳誠邀請王永慶回臺建石化工業基本原料聚氯乙烯。時年38歲的王永慶大膽接手了當時這一無人看好的項目,成立了臺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之后,在塑膠領域大獲成功的王永慶先后成立了南亞塑膠工廠、臺灣化學纖維工業公司等一大批企業。從而成就了一代塑膠大王。
另一個靠賣塑膠花起家的香港首富,商屆稱“超人”的李嘉誠也是靠勤奮和幸運創造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商屆奇跡。
李嘉誠出生于潮州的書香世家,從小就勤奮好學。1937年可惡的日本侵略中國,1939年日軍占領潮州,1940年冬天,是年13歲的少年李嘉誠跟隨父母,逃到香港,其父教育救國的理想泯滅,李嘉誠求學治學的志向也被打碎。但是特殊的歷史環境,卻成就了一代超人。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歷史竟是那樣的相似。王永慶走出大山,是15歲,李嘉誠離開家鄉獨立工作是14歲。王永慶在臺灣嘉義做的第一份工作是茶樓跑堂,而李嘉誠在香港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在茶樓工作。后來,王永慶做的一項穩定的工作是推銷大米,而李嘉誠做的第一份工作也是推銷工作,推銷日用五金。
王永慶賣大米要去其糠谷雜物,送米上門,贏得了用戶的心,成就了自己以后的偉業。李嘉誠在茶樓打工,常常利用短暫的空閑默讀英語單詞。他去茶樓上班,每天把鬧鐘調快10分鐘,最早一個趕到茶樓。調快時間的習慣一直保留到今天,他做任何事,都走在時間的前面。
王永慶的幸運是他逃亡日本時,陳誠相邀回臺,后來在臺灣就有了陳王兩家世交的故事。再就是他接手塑膠這個項目時,是無人看好的,而作為門外漢的王永慶卻大膽干起來了。這對于王永慶是幸運的。
李嘉誠一生中也有許多的幸運,30歲那年,在無人擔保的情況下,獲得了歐洲大客戶的全額訂金;1979年,用6.93億成功控制了市價62億港元的巨型集團和記黃埔;1980年,他被委任為匯豐銀行董事,成為繼包玉剛之后的第二位華人匯豐銀行董事;他得到地鐵公司主席唐信的垂青,獲得車站上蓋的發展權;等等。
對此,李嘉誠自己是這樣說的:“在20歲前,事業上的成果百分之百靠雙手勤勞換來;20-30歲之間,事業已有些小基礎,那10年的成功,10%靠運氣好,90%仍是由勤奮得來;之后,機會的比例也漸漸提高;到現在,運氣已差不多要占3-4成了。”
1986年,李嘉誠闡述了他對成功的看法:“對成功的看法,一般中國人多會自謙那是幸運,絕少有人說那是由勤奮及有計劃地工作得來。我覺得成功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完全是靠勤奮工作,不斷奮力而得成果;第二階段,雖然有少許幸運存在,但也不會很多;現在呢,當然也要靠運氣,但如果沒有個人條件,運氣來了也會跑去的。”
鴻碩先生在《巨富與世家》一書中這樣分析李嘉誠的上述話語:“從李氏成功的過程看,他有眼光判別機會,然后持之以恒,而他看到機會就是一般人認為的‘幸運’。許多人只有平淡的一生,可能就是不能判別機會,或看到機會而畏縮不前,或當機會來臨時缺少了‘第一桶金’。也有人在機會來臨時,因為斤斤計較目前少許得失,把好事變成了壞事,坐失良機。”
于是,筆者也想到了正在創業或者已經獲得了機會的人們。命運和機會就在勤奮之中,關鍵是當機會來臨時,你是把它看成是命運的安排還是機會的等待,而讓機會從自己的手中溜走,還是用自己更加勤奮的工作,牢牢抓住機會成就偉業?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天道酬勤。古人對于勤奮的重要已經總結非常精辟。
清末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關于事業大成者的三種境界的說法,或許會讓今人有所領悟: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拓展咨詢 010-84710300
熱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