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拓展訓練 提示:“做”只能建議自信(例:在對他人的需要表示尊敬的同時,表達自己的需要),而“不做”可以建議消極或挑釁的行為。
目的
1、輕松愉快地展示出我們權衡自信的利弊時會(應該)經(jīng)歷的內(nèi)心活動過程。
2、說明自信的人往往能準確地識別值得稱贊的行為和這些行為的結果。
3、說明在通常情況下,只有在經(jīng)歷了激烈的心理斗爭后,我們才會下決心要自信。
程序
1、請大家開動腦筋,為處事不夠自信找一些理由(或借口)。可能的例子有:“大家令你發(fā)火”,“讓步很快,也很容易”,“你以為自己是誰,無風起浪?”等,把這些理由寫在題板紙或白板上。
2、再讓大家想想,為什么有人選擇自信的行為。(例如:“你事實上可能得到你想要的”,“你會得到更多的尊重”,“你會激勵他人,當需要他們說的時候,他們能自如地表達,從而減少周圍的敵意。”)
3、讓學員提出一種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會發(fā)現(xiàn)很難充滿自信。
4、讓三名志愿者并排坐在一起,面對其他人。中間的這個人將扮演一個能合情合理地決定是否應具有自信的人。
5、把寫有“做!”的標語牌交給右邊的人。他將代表建議自信的聲音。把寫有‘‘不做!”的標語牌交給左邊的人,他將代表建議消極或挑釁行為的聲音。
6 、“做和不做”的游戲現(xiàn)在開始。“做”和“不做”分別用大家想出來的理由,不停地向中間人的耳朵里灌輸自己的論據(jù),努力說服他選擇自己這一邊。(注意:他們?nèi)绻麤]有理由可說了,可以向其他人尋求幫助。)
7、五分鐘后,停止爭論,請中間的人做決定。為三名志愿者鼓掌,并請他們回到座位上去。
討論
1、你聽到的爭論與你自己的思維過程有多大程度上的相似?
2、哪個論據(jù)更具有理性,哪個論據(jù)更富于感情?
3、富于感情的論據(jù)有的被裝扮成具有理性的論據(jù)了嗎?
4、志愿者表達的最具說服力的論據(jù)是什么?
5、對于自信你有什么看法?對于恐懼呢?如果你是夾在中間的人,你會做同樣的決定嗎?為什么會或為什么不會?
6、你將如何改變你關于自信的下一個心理斗爭?你自己將使用什么特別有效的論據(jù)?
總結與評估
1、游戲中,“做”只能建議自信(例:在對他人的需要表示尊敬的同時,表達自己的需要),而“不做”可以建議消極或挑釁的行為。
2、例如:“做”可以說,“不要大聲說話。你想被看作愛嘮叨的人嗎?”相反,“不做”可以說:“讓他們離開!是制定一些規(guī)定,對付那些溜須拍馬的人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