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央企大員的謝幕,是否意味著一個跨國公司領袖新星的誕生?
“藍色西服、藍色領帶。”1月9日,前中國印刷集團總經理沈海祥意外地站在柯達藍海戰略發布會的舞臺上。
與以往不同,他這次并不是代表中國印刷業和跨國公司一道宣布合作項目或引進世界領先技術,而是作為柯達圖文影像集團(GCG)的大中華區主席兼執行總裁第一次公開亮相。
這位央企大員在退休一個月后閃電變臉,令各界為之一震。作為中國印刷集團的奠基人,沈海祥在中國印刷行業工作了整整36年。這期間,這位泰斗級人物領導了第一個中文桌面出版系統的開發,領導開發了國際上規模最大的計算機漢字字庫系統以及大型中國國產PS版自動生產線等,并獲得了多個知名獎項,包括中國印刷行業最高獎“畢升獎”和“國家杰出技術專家獎”。
沈海祥在接受《商務周刊》采訪時說,自己是到了法定退休年齡,在國資委辦完了一切手續后才加盟柯達公司的。雖然已經退休,但為了審慎起見,他“還是征得了頂頭上司(國資委主要領導)和接班人(現任中國印刷集團老總)的同意”。
作為第一個退休后直接過渡為跨國公司高層的央企老總,沈海祥在面對近百家國內媒體時坦承自己心情非常復雜,他說:“上午剛和柯達簽合同,下午就站在了這個舞臺上,從這一刻開始我將正式成為柯達的新成員,并將堅定不移地執行柯達的轉型計劃。”
對沈海祥來說,央企大員“60大限”的來臨,與其說是某種無奈和結束,不如說是一種重生和開始。而對越來越重視亞洲新興業務的柯達,看重的正是沈幾十年積累的經驗、人脈和資源。
由于傳統膠片業務大幅下滑,“百年老店”柯達于2003年啟動了向數碼的全面轉型,并從惠普公司挖來彭安東出任CEO,以接替創造昔日傳統影像輝煌的鄧凱達。彭安東執政后全力將業務集中在數碼及膠片影響系統、醫療影像、圖文影像、顯示器和元器件等4個領域。
按照這樣的思路,柯達的轉型主要是做大增量部分。柯達全球副總裁兼北亞區主席葉鶯在接受《商務周刊》采訪時并不否認記者如此理解,她進一步解釋說,“GCG(圖文影像集團)在柯達是明星”——“在人們減少乳化銀產品使用的同時,我們必須尋求從紅海(指傳統膠片業務)的沉浮中走出,在藍色海洋里重新找到新的明天;在傳統業務繼續為現金流做貢獻的同時,我們必須培養新興的明星。”
作為四大新興業務之一,GCG將是柯達轉型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葉鶯介紹,在過去兩年中,柯達一共花了25億美元巨資打造GCG。該集團前身為柯達的商業印刷部門,2005年6月完成對克里奧(Creo)的并購后,正式進入一個全新的數字圖文影像時代,標志著柯達基本實現由傳統影像業務向數碼圖文影像的過渡。
遠在美國的柯達首席執行官彭安東雖然沒有參加此番重大的新聞發布,但幾乎就在發布會召開的同時,他通過《金融時報》向西方社會發出信號——柯達將不再以西方為中心,將招聘更多強有力的中國高管。
在彭安東看來,亞洲的重要性令人難以置信,如果你想在電子消費品領域成為全球領導者,你得在亞洲開展大量業務。“我們的大多數客戶將不再位于西方,而是在亞洲,你將無法從紐約州羅徹斯特或倫敦為他們服務。”他說。
柯達圖文影像集團全球總裁藍禮對獲得沈海祥的助力表示滿意,他向記者表示,“沈海祥先生是中國印刷行業名副其實的領導者,他的加入為柯達中國強有力的領導團隊又帶來了更深的領悟能力和更廣泛的經驗。”
讓中國著名國企的退休領導人直接過渡到跨國公司高管,柯達公司在中國又一次創造了紀錄。正如當年柯達創造性地對中國膠片行業實施全行業收購那樣,柯達的舉動將開啟跨國公司搶灘央企老總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