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力資源管理的實踐中,各級領導或人事管理工作者如果靈活運用人事心理效應,就能充分調動下屬或人才的積極性,使人盡其才、才盡其能,從而使工作效能達到最優。
充分運用貝爾效應
英國學者貝爾天賦極高。有人估計過他畢業后若研究晶體和生物化學,定會贏得多次諾貝爾獎。但他卻心甘情愿地走了另一條道路——把一個個開拓性的課題提出來,指引別人登上了科學高峰,此舉被稱為貝爾效應。這一效應要求領導者具有伯樂精神、人梯精神、綠地精神,在人才培養中,要以國家和民族的大業為重,以單位和集體為先,慧眼識才,放手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強的人,積極為有才干的下屬創造脫穎而出的機會。
巧妙運用海潮效應
海水因天體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則出現大潮,引力小則出現小潮,引力過弱則無潮,此乃海潮效應。人才與社會時代的關系也是這樣。社會需要人才,時代呼喚人才,人才便應運而生。對于一個單位來說,重要的是要通過調節對人才的待遇,以達到人才的合理配置,從而加大本單位對人才的吸引力。
謹慎運用馬太效應
《新約·馬太福音》有個故事:主人要外出,臨走前把家產分給了3個不同才干的仆人,分別是五千、兩千和一千。那個領五千的隨即去做買賣,又賺了五千;領兩千的也賺了兩千,唯獨那個領一千的把銀子埋到地里。主人回來,對前兩位大加贊賞,用原數獎勵他們,卻把第三位仆人的一千兩銀子收回來獎給了第一位。隨后告訴他們: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讓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回來。這就是馬太效應。
這一效應給予我們三點啟示:一是要根據每個人的實際能力,委以相應的工作,授以相應的職務;二是要引導人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樹立競爭意識,積極參與競爭。只有才干而不去運用,也是不受歡迎的。三是要運用目標激勵機制,獎勤罰懶,優勝劣汰。只是運用過程中,要根據政策掌握分寸。
避免運用首因效應
第一印象所產生的作用稱之為首因效應。根據第一印象來評價一個人往往失之偏頗,會被某些表面現象蒙蔽。
人力資源管理是現代人事管理的主要內容,它是保證人力資源培養、選拔、使用的有效方法。在人力資源管理的實踐中,各級領導或人事管理工作者如果靈活運用人事心理效應,就能充分調動下屬或人才的積極性,使人盡其才,才盡其能,從而使工作效能達到最優。
自覺運用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考查某校,隨意從每班抽3名學生共18人寫在一張表格上,交給校長,極為認真地說:“這18名學生經過科學測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過半年,羅氏又來到該校,發現這18名學生的確超過一般,長進很大,再后來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績。這一效應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鳴現象。
運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領導對下屬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別的誘導,使下屬得以發揮自身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如領導在交辦某一項任務時,不妨對下屬說:“我相信你一定能辦好。”“你是會有辦法的。”“我想早點聽到你們成功的消息。”這樣下屬就會朝你期待的方向發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產生。我們通常所說的“說你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行也不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一個人如果本身能力不是很行,但是經過激勵后,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發揮,不行也就變成了行;反之,則相反。(轉載)
“沒有完美的個人,只有完美的團隊”---- 張金洋 《大雁精神》
◆張金洋精品課程 ◆張金洋作品 ◆張金洋日記 ◆張金洋培訓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