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和兔在之前比賽跑步,結果,兔因一時大意而敗給龜,兔想這便是這次落敗的最主要原因。
于是,兔再向龜提出比賽的要求,龜想了一會,便答應了兔的請求,于三個月后一個指定的日子,再和兔賽跑。(挑戰就是成長的機會) 兔想龜之所以需要三個月的時間是因為這樣可以延長龜是冠軍這個名譽,而龜所想的并不是這樣。隨即,龜找了森林里跑得很快的動物──馬的協助,馬問龜為什么要再比賽,龜說: (成功最快的方法是向成功者學習,學習NLP也是如此)
“因為我想幫助…人,讓其有更美好的人生。” (相當于在理解層次的身份層面給自己定位)
馬明白龜的用心,便答應了龜;而龜亦隨即開始訓練。在一段的適應時期后,龜開始有所進步,龜明白這是一個重要的過程,這亦是龜之所以曾經跑贏的原因之一。不經不覺,已過了約三份一的時間,縱然有不少進步,龜知道要贏兔,客觀上還有些距離。而在這段訓練期間,龜多次看見它在林間出沒、聽到它穿林所發出的聲音,而最令龜注意的,是當它的出現,龜感受到由它所產生的“能力”感覺。 (相信自己的內在感覺,碰到高人就是機會來了)
龜在訓練期間,一路提升其對外界的注意力,而當它一經過,便叫停了它-鹿。龜把前因說了一遍,鹿問龜為什么要再比賽,龜說:
“因為我想幫助…人,讓其有更美好的人生。”
鹿明白龜的用心,便答應了龜;龜問鹿如何可以跑得更快,鹿說:
“一直保護著你的…殼,是你達成目標的最大挑戰。” (最大的限制是內在BVR的限制)
龜明白,便問它可以怎做,鹿說:“首先,你要做的是…放松。”在放松的時間,連接在龜和殼之間的肌肉也變得越來越放松,龜亦做得越來越好。 當龜能自如地放松,便再問它可以怎做,鹿說:“你要作不斷的嘗試,就算你之前認為那是多么的不可能。” (放松是對舊信念的放下,結束才能開始)
于是,龜作出不斷的嘗試,它發現,雖然并未能解決殼的問題,很多之前認為不可能的東西正在不斷發生。當龜再見到鹿時,鹿對龜說:“挑戰之所以未被克服,是因為殼需要你與它溝通。” (內在溝通比外在溝通更重要,這兒的殼相當于潛意識)
龜夢見殼在它的對面,龜看不見自己,殼說出其見解:
“我的任務是保護,而你這個要求令我不知道自己能否稱職。” (任何行為都有其正面意義)
龜首先感謝殼一直以來的保護,亦了解殼之所以這樣做的用心,龜說: (把正面意義接受過來)
“身手靈活也是一種保護,更何況,我這樣做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
殼問其原因,龜說:
“因為我想幫助…人,讓其有更美好的人生。”
殼想了一會,明白龜的用意,便到龜旁邊,和龜說了一句話,龜便醒了。龜對夢半信半疑,無論如何,亦嘗試一下;龜說出殼教龜的說話,然后移動身體,殼仍在身上。龜再作出嘗試,仍未能成功,龜記起鹿所說的話:
“你要作不斷的嘗試,就算你之前認為那是多么的不可能。” (過去不等于未來)
于是,龜閉上眼,放松全身,再由衷的說出殼所教的話,龜感到身體下沈,到了一個很深、很安全的地方,之后,龜向前,突然一股能量由心底涌出,直達每伙細胞之中,被一道動力推動向前,龜感到如釋重負,整個身體自然飄升,全身放松,打開雙眼,龜已離殼而出。(相信內在,言行一致,具大的潛能被激發)
自從龜能自如離開殼后,在跑步的速度上大大提升,和兔相比,已在不相伯仲之間,龜相信自己可以跑得更快。不經不覺,三個月過去,龜、兔和其他看熱鬧的動物在起點集合,而龜和兔已作好準備,隨時開始比賽。
“三、二、一”公證說“比賽開始。”
一開始兔先帶出,龜帶著殼跟在后面,一開始帶出的兔,并沒有發現龜的轉變,而自己的帶出是理所當然,而其他動物,對于龜的明顯改變,抱持著“奇怪”的感覺。
當兔領先至不見兔的蹤影時,兔想只要這次保持醒覺,便必可以勝出;于是兔放慢了步伐。就在這時,龜在后面追趕上來,當兔發現龜的殼不見了時,心里亦涼了半截,發盡全力向前跑。龜開始越追越近,到了兩個可以對話的距離。
兔問:“為什么你會有這個轉變?”
龜答:“因為我想有這個改變”
兔問:“你是如何做到的?”
龜答:“我是不停做…到的。” (蠶食法則:不停的去做做你能做的,很多不能做的很快變成能做的)
兔問:“你為什么要這樣做?”龜說:
“因為我想幫助…人,讓其有更美好的人生。”
兔從心深處了解龜的用意,并徹底的了解一個也許其他動物已知道而自己最后才知道的事,而且徹底改過。
這時,兔奮盡全力向前跑,龜則奮力邁向目標,兔和龜的差距越來越少了。兔回顧自己一直以來的言行,更明白龜進步的動力,快要到終點了。
“我明白了。”龜聽到兔所言,微笑了。它們先后到達終點,而由于它們的差距太少,旁觀者根本不能知道誰先誰后,然而,龜和兔也知道是誰勝了比賽,它們相視笑了。 (達成NLP三羸的結果)
另一方面,旁觀的動物見證著龜和兔的改變,知道就算之前認為多么的不可能的事,實際上也可以發生,森林中充滿著新的突破。
之后,有動物問龜是如何離開殼,龜說殼教它一句話,動物問龜說了什么話,龜說你是知道的,動物說不,龜說:“你知道你可以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