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NLP中,有四項主要的準則。他們分別為:一致親和、目標設定、感官敏銳和行為彈性。這四項準則是神經語言程式學的四根支柱,它們構建了神經語言程式學的基礎框架。如果說前一部分所述的為NLP的世界觀,那么這一部分就是NLP的方法論。因為這四項準則為NLP其他種種方法與技巧提供了無限發展的可能性與操作的嚴密性。NLP自始自終都以這四項原則為依據,這也是使其成為卓越心理學的重要基石。

1)一致親和 一致以及親和包括內在和外在兩個領域,它是一種關系,特別是相互間[潛意識與表意識,我與他者]的一種高品質的信任與責任。它可引用在你跟你自己的關系,也可以引用在你跟他人的關系上。
先從內在的一致親和說起,在你的生活中,有時候你的內心可能總是很矛盾,覺得被兩種不同方向的力量所撕扯。你是否聽說過這樣的自我對話:“有一部分的我要做這個,但總是有什么阻擋我了我?”這就是親和感的欠缺。
你的身心也有一種親和度。你與自己生理的親和感越強,你就越健康與舒適,因為你生理的每一部分合作無間。你越是與自己的精神面有強烈的親感,你就越能感覺內在的祥和,因為你心智的各個層面都是統一的。而與精神層面的親和感,更能產生一種對更大整體的歸屬感,超越個人的自我認同,也依稀知道自己的使命與角色。
在NLP中,身與心之間有親和一致的狀態,就叫做“身心合一”。而身心一致就是說你是完整的,你的肢體、聲音及用語都帶有相同的訊息。你的信念與價值觀與你的行動吻合,你言行一致。你知道有多少肢體工作者,他們的姿勢很不好?你知道多少醫生自己在抽煙?而又有多少心理醫生,自己最后都與患者搞不清。這些都是言行不一致的例子。
有很多人擁有所有成功的外在條件,但內心里卻并不快樂。你可能注意到,他們也讓別人不太放松。我們似乎以反映我們內在心境的方式去處理外在世界。所以內心的沖突會衍生出外在的矛盾,而我們對自己內在的親和感的品質程度,也常常是我們與他人關系程度的一面鏡子。對自己不信任就對他人不信任,對自己不負責的人,往往對別人也不負責。
無論你做什么或要什么,要成功就一定會牽扯及影響到他人。所以NLP的第一根支柱,就是要與自己及他人建立親和感。
親和感的產生主要是因能與他人的世界模型或世界觀相知遇。我們都來自不同的教養、經驗與生活方式。我們都因有不同的信念、價值觀與自我認同而各自殊異。我們各自以不同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要與人建立親和感,你就必須先認知他人及他們對世界的看法。你并不需要同意它,只能認知及尊重它即可。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做到呢?親和感能在很多不同的層級建立或破壞。許多人認為與人建立親和感,就是要使自己屈尊而就;還有的人以為解讀他人的心智就是去控制別人;而刻意地去改變一個人,也就意味著對方個性的減損。這些都是非常錯誤的觀念。不要忘記了親和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高品質的信任與負責。
許多人相當愿意用化妝品來刻意改變自己的形象,但要他們改變自己的行為卻相當困難。他們不僅使自己得不到快樂,而且更容易使自己的家人和同事,甚至陌生人感到不快。這是因為他們只是“當他們自己”,“為自己為活”。
“為自己而活”是許多人自私與無奈的理由,他們以為如此便可以成就自己完美的人生。其實,恰恰相反,這種人總會墮入自己苦惱的怪圈。這就是外在親和感的喪失而導致內在親和感的失衡。最重要的是我們能作出選擇:在“為自己而活”與“做價值的人”之間。NLP介紹給你的一些觀念與方法,為你的學習和改變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如果有效使用你的電腦,這些可能性立即就會為你所用。在NLP的理念中,自始自終都貫穿著親和和一致,無論是自我身心的親和,還是與外在世界的親和。可以說親和感就是一種人生的圓滿。
2)目標設定 若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甚至無法定義成功是什么。在NLP里,目標設定是一項完整的思考程序。跟前面提到的“以終為始”和“明晰內心”有類似和交叉的地方。你不斷追問自己或者其他人“我要什么?”或“你要什么?”這與光問“有什么問題”是截然不同的。和多人都以問上述問題開始,然后,開始數落誰的錯膠著在那情景里,無法得到他們想要的,或幫助他人得到他們真正想要的。
對很多人來將,“生命的意義為何?”或“我們為什么來到這人間?”這些都是很重要的疑問。但是,我們有另外一個疑問,需要你回答,然后先前的疑問,才會有意義。
你提出問題的最終目的是因為你想要得到答案,你想要一些東西。所以我們建議你,可把上述的終極問題改為:“你想什么?”我們做的每一行為背后,皆有其原因。雖然我們并不確知我們要的是什么,但是我們總是在要一些東西。這種情況非常普遍,當你餓時,你的目標就是要去找些吃的;當你累時,你的目標就是去睡。滿街的人,無論是走路的、開車的還是搭公交車的、火車的及飛機的,都在為某種原因而去某些地方。而人類的行為,會由此而成為無法理解的嗎?因此,NLP又有一項假設:人類的行為都是有目的性的。你現在想要什么呢?從一個較寬廣的角度來看,你是在履行一些使命。
你對想要或者所需要的東西,有長短期的目標。設定目標是使你成為你生命主導力量的關鍵。在教練過程中,目標設定也是被教練者要被引導去做的關鍵步驟。
無法達成目標的原因主要是三種:
² 那些目標可能事實上無法達成。
² 那些目標可能并無足夠的激勵性。[M=V*E]
² 雖然那些目標是你想要的,但從一個較寬廣的觀點來看,又不是那么令人欲求。
要將一個目的轉換成目標,使其更實際、更可達成、更富有激勵性,你必須從下面的觀點來挖掘它:
² 確認它是以積極且正向的方式表達。
² 確定有哪些是你要做的,有哪些是別人要做的。
² 目標越具體越好。
² 清楚地了解目標完成的證據。
² 想一想達到目標時,會有什么不好的結果或副作用。
² 認同你目前行為的正向副產品。
² 目標如何與你更大的計劃相關聯的。
² 這個目標有什么部分為次要目標。
² 你感覺這目標對你而言恰當嗎?
3)感官敏銳 NLP的第三根支柱就似乎敏銳的感官,即使用你的感官,警覺于你所得到的信息。構成人類行為的基本模式的基本因素,主要是通過人們對環境的知覺系統的運作,即視覺、聽覺、觸覺、嗅覺與味覺。NLP模式假設所有人類關注的環境[內在和外在]和行為差異皆能以上述方式呈現。知覺類別是構成人類知識結構性的一個決定因素。我們假設所有即將產生的經驗全能被規范于感官的組合。因此,我們選擇了上述5種感官經驗的表達方式。
傳統心理學中,感官系統只被視為被動的輸入機器的傳統模式,NLP則具有更多功能上的重要性。感官的信息或差異皆來自每項系統的本質,和系統與心智的連接以及個人行為過程在輸出上的調整。這些都會形成不同的表象系統。
“行為”在NLP中,是任何與表象系統在任何階段下之固定觀念有關的活動。各種可以看到、聽到或者感覺到的動作皆是行為。所有若分析“思考”的組成 部分,將包括感官特點的過程,如用“心”看,傾聽內在的聽話,對事物有感覺等。所有的輸出當然也是行為——其所涵蓋的細微行為輸出,包括眼睛向旁側移動、音調上的提高、呼吸頻率,甚至爭辯、生病,及踢足球等等。
我們的表象系統構成我們自身行為模式的結構要素。人類的行為“詞匯”組成所有經驗內容,而次內容的來源不論是內在或外在,皆通過生活中的感官頻道產生。
你用你的感官去看、聽或覺察到底發生什么事情。只有這樣子,你才能確知你是還在朝向目標的方向上。如必要時,你可借這回饋去調整你所做的事情。在我們的文化里,以這樣子去注意訊息是不平常的。但小孩子是這么做的。其實我們可以像我們小時侯,重新獲得好奇心與敏銳度。
敏銳的感官是愉悅的關鍵。因為愉快來自于完全使用你的感官,如品嘗美食、聆聽音樂、發覺身邊的美好等。你的感官越不敏銳,你對量的依賴就越會大于質。你感官越敏銳,愉悅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教練過程中,對被教練者的心智狀態同樣也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同時教練過程本身也要有洞悉的能力。
4)行為彈性 即擁有許多行動的選擇。你有的選擇性越高,你的成功率也越高。當你從感官得來的回饋告訴你,你不能得到你要的,你就改變行為。持續改變所做的事情,直到取得所要的結果。這聽起來簡單甚至是明顯的但有多少次我們所做的,與這剛好相反?人們常常不會改變,只是繼續做著更多相同的事情。這會出現許多結果,但都不是你所要的。在人際關系上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就是當你與你的伙伴爭吵時,你已經明知你們之間已有一個大洞,但你還似乎忍不住地猛挖。
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想和別人談一談,卻怎么也都說不出通?一旦發現類似的障礙,就換另外一種方式去談,只要有你做不到的事情,就有你無法解答的回答。或許,我們可以用更基本的方式來陳述溝通原則:如果你的做法無法獲得預設的結果,就換另一種方式去嘗。如果你已經確已證明采用的方法行不通,用新的方法是比較好的策略。雖然這些原則聽起來非常容易,卻有許多人一次又一次受限于一兩種技巧。
NLP建議固定你的結果,使用你力所能及的所有變通的方法來朝著結果進行。這對你所要的任何結果都是有效。對于你要如何達成你結果擁有的越多越好的選擇,使用你的感官作為回饋來讓你知道,什么讓你更接近或更遠離結果。如果你所做的事情沒有作用,就做別的事情。
在教練過程,教練者要引導被教練者保持行為的彈性,自己也要注意保持行為的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