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綱
1 團結就是力量團體心理咨詢與治療概述
2 什么是團體心理咨詢與治療團體心理咨詢與治療是指由一位咨詢員對數位咨客進行的咨詢或治療的一種方式。團體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目的并非只是為了時間經濟,而主要是利用由眾人形成的社會情境和團體成員的互動、互知、互信增進咨詢和治療效果。
3 團體咨詢和治療的優越性團體是一個微型的社會,提供了一個寬松的環境,參與者愿意在其中嘗試各種選擇性的行為,探索自己與其他人相處的方式,學習有效的社會技巧;
團體成員之間能討論他們彼此之間的相互察覺,察覺的反饋,使之經由別人的觀點來審視自己。
4 團體的類型
咨詢、輔導與治療團體
結構式與非結構式團體
自助團體和支持性團體
封閉和開放式團體
5 咨詢、輔導與治療團體團體咨詢:對象經選擇組合,主要針對特定的問題或臨時性適應困難,目的重在發掘個體內在的動力,促進自我察覺,排除障礙。
團體輔導:以學生的原班級為基礎,重在平常教學,是教育性和預防性的。
團體治療:再教育的過程,促進個體對現在與過去事件意識與潛意識的察覺,矯正情緒和行為障礙,促進人格的轉變,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6 咨詢、輔導與治療團體團體咨詢:對象是經選擇組合起來的,主要是針對特定的問題或臨時性適應困難,目的重在發掘個體內在的動力,完善個性的發展,促進自我察覺,以及排除成長中的障礙。
團體輔導:以學生的原班級為基礎,重在平常教學,是教育性和預防性的。
團體治療:一種再教育的過程,重在促進個體對現在與過去事件意識與潛意識的察覺,矯正情緒和行為障礙,促進人格的轉變,提高個體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7 結構式與非結構式團體結構式:以某種核心主題為特征的團體,旨在幫助成員發展某種特殊的技巧,認識特定的問題,或是度過生活中困難的調適期。如學習人際交往的技巧、壓力的處理,如何控制焦慮等。
非結構式:是松散的且定義不明確的,只是為了個人一般發展的團體。
8 自助團體和支持性團體自助式:由具有相似情緒、生理、行為和社會問題或共同關心某個問題的人所組成,他們以一個單一的主題作為活動的核心。如體重控制團體等。其組織目的是為了共享他們的經驗,相互學習,為新成員提供建議,為那些悲觀失望的人提供幫助和鼓勵。
支持性團體:是由專業的機構或個人來協助的團體,如幫助寡婦、鰥夫,喪失親人者,受到暴力傷害的老人等團體。
9 封閉和開放式團體前者是指一旦團體開始運行,在其預定的活動其間內不在增加新的成員;
后者是指可以容許在活動的不同其間讓新的團體成員加入以替代那些離開的團員。
10 團體領導者的作用(1)辨別:辨別適宜的和不適宜的參與者;
啟動:引導成員不斷探索新領域,著眼于有意義的工作;
目標設定:幫助成員選擇并澄清他們自己的特殊目標,并確定如何能有效地實現它們;
傾聽、復述與澄清:幫助成員澄清矛盾的混亂的情感。
11 團體領導者的作用(2)鼓勵與支持:用目光接觸、體態語言等手段提供鼓勵和支持。
詢問:通過開放式的詢問,幫助成員更專注、更深刻地體驗自己的情緒。
解釋:幫助當事人理解新的觀點和選擇方式。
面質:必要時指出成員言談中的矛盾,鞭策成員對自己進行誠實的探查。
12 團體領導者的作用(3)催化:密切注意成員的各種抗拒,鼓勵成員之間開放的、坦率的、直接的交流與互動。催化一種安全的團體氣氛,幫助成員實現在團體中的目標。
評價:在整個團體歷程中對發生的一切給予必要的評價,引導成員如何評價自己和團體活動的方向。
13 團體領導者的作用(4)回饋:對成員行為的觀察和感受給予誠實的具體的、描述性的回饋,并鼓勵成員給予別人回饋,使當事人感受自己是如何被人看待和評價的。
建議:適當地對成員給予必要的建議,幫助他們建立一種新的替代性的思考或行為方式。
阻止和保護:采取恰當的措施阻止團體中有破壞作用的行為,保護成員遭受團體內不必要的心身傷害和威脅。
14 團體領導者的作用(5)自我表露和示范:以身作則的誠實、尊重、坦率、自信,可給成員帶來良好的示范效應;
聯結:促進成員把正在進行的活動與某種主題聯結起來,促進成員之間的互動。
總結:幫助成員將學習到的東西運用于日常生活,如何處理團體之外遇到的問題,如何跟蹤和評價以后的行為,如何尋求進一步幫助的資源等方面的建議。
15 團體成員的權利知情同意的權利;
有權要求團體領導者給予指導;
有權自愿參加和自由退出團體;
有權拒絕不恰當的團體壓力,如開放個人隱私,接受其他成員的建議等;
有權利用團體資源尋求自我發展。
16 團體成員的責任
正常地參加活動,遵守約定的紀律;
積極主動地參加活動;
愿意談論和開放自己;
對其他成員作出積極的回應;
保守別人的秘密;
對團體的發展提出自己的需要與意見;
不給其他成員的身心造成威脅、恐嚇和強制性壓力。
17 團體成員的招募與準備以同質性為基礎招募團體成員。
篩選團體成員:篩選出那些其需要和目標與團體所確立的目標相一致,投入團體動機迫切的成員。
準備性訓練:明確團體的倫理規則、成員的權利與責任、聚會的頻率、時間與地點。一周一次聚會,每次2小時,持續大約一個學期。
18 常用的團體心理療法心理分析取向的團體療法:
自我精神分析/自我統合訓練/
兩性交往訓練
行為主義取向的團體療法:
自信心訓練/壓力免疫訓練
人本主義取向的團體療法:
意義療法/溝通分析/格式塔治療法
19 自我精神分析目標:自我精神分析式團體的目標是經由潛意識沖突進入意識層次,探討可能引起現在人格沖突的不良人格發展的根源,重建當事人的性格與人格系統。
20 理論背景(1)弗洛依德的心理分析理論、 E.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會學說,以及最先將心理分析理論與技術運用于團體治療的亞里山大.沃爾夫的學說等。心理分析理論認為,一個人的人格特征以及當下出現的心理障礙與過去經驗(特別是童年的經歷)的影響和潛意識的活動有密切的關系。
21 理論背景(2)試圖經由自由聯想、及其對自由聯想、抗拒、移情和夢的解釋、領悟與修通等技術,在過去與現實,現實與過去之間來往穿梭,再創造、分析、討論和解釋過去的經驗和解決在潛意識中發生的防衛和抗拒,正確認識心理困惑的根源,從而消除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沖突,建立起一個和諧的人格。
23 活動的內容與操作方法第一個環節:個人心路歷程的回顧。本階段的主要任務是了解當事人生活中每一發展階段的需要滿足情況、以及挫折和危機情況,尋找當下人格沖突和心理障礙的人格發展根源。
24 具體操作方法請所有參加成員對照“個性心理發展歷程分析表”回顧自己過去在人格發展的每一階段的情況,并探討與現時心理問題的聯系,將要點寫在最右邊相應的空格位置。然后,兩人一組相互分享自己的分析和看法。
25 個性心理發展歷程分析表
(嬰兒期,1歲以內,口腔期)建立對自己、他人和環境的信任感。經由吸吮母親的乳房滿足對食物和愉快的需要
對世界、對人際關系的不信任和懷疑態度,有對愛拒絕的傾向,害怕失去愛和信任,難與人建立親密的關系。
26 個性心理發展歷程分析表
(兒童早期,1-3歲,肛門期) 獲得獨立性,發展自律性,接受個人能力(如進行大小便的訓練),學習如何表達負向情緒(如敵意、憤怒、攻擊等)。
由于父母過分關照,自律性發展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懷疑,依賴別人,不能接受自己的真實情感。
27 個性心理發展歷程分析表
(學前期,3-6歲,性器官階段)性別認同開始形成,對生殖器格外好奇,對兩性差異有濃厚興趣。對父母異性一方產生愛戀情結。
對有關性意識和性行為自責、內疚和悔恨;或者由于父母教導的過于松懈,導致孩子缺乏倫理道德,不能遵循社會價值觀行事,形成不顧別人感受的自私人格。
28 個性心理發展歷程分析表
(學齡期6-12歲,潛伏期)性興趣下降,開始發展對學校、游戲同伴、體育運動等新的興趣,獲得勤奮感,具有樂于學習、富有好奇心,有堅強的毅力等特征。
出現不足感和自卑感等消極的自我概念;在學習方面不適應;對批評采取防衛性反應;性別角色認同障礙,依賴性強、缺乏主動進取精神。
29 個性心理發展歷程分析表
(青少年期12-20歲,生殖期)這是一個充滿依賴-獨立的矛盾沖突的時期。性別角色和性別認同的矛盾沖突迅速膨脹,可能會有一種驚慌失措的情緒體驗。通過綜合各種影響和壓力,最后建立自我認同感,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接納自己。
認同混淆和認同危機,沒有一種穩定的自我認同感。可能出現同性戀或變態性心理。沒有一種清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0 個性心理發展歷程分析表
(青年期21-34,少壯期)與同事、朋友建立良好的的人際關系;追求事業的成功與組建家庭。
產生孤獨感和疏遠感;或敵意感;難以組建家庭或家庭無幸福感。
31 個性心理發展歷程分析表
(中年期35-60歲,生殖期)超越自己和家庭,實際參與到幫助和指導下一代的努力之中。有能夠適當地去愛、去工作、去娛樂的能力。開始意識到死亡的必然性。
不能獲得任何成就感,心智發展停滯不前。對生活悲觀失望,不能發現生命和生活的意義。
32 個性心理發展歷程分析表
(生命晚期60歲以上)能恰如其分地重新評價過去。認為一生是有收獲和有價值的;能適應配偶的死亡、退休、接受生理功能的退化。
不能很好地統整自己的過去,癡迷于曾經擁有的東西,或有很多的抱怨與遺憾,恐懼死亡,封閉孤獨,不愿接觸外界。
33 第二個環節:自由聯想和夢的分析操作方法是:①自薦或用抽簽的方法選定某個參與成員作為示范樣本,根據上一個環節對自己心路歷程的分析或報告自己的某個夢境,先由其自己進行自由聯想;②然后鼓勵全體成員對其進行自由聯想和隨意討論,講出自己對那個人的第一印象;③示范后,鼓勵全體團體成員之間彼此互相進行自由聯想和夢的分析,幫助他人揭示出內在的情感,減少防衛性,激發洞察潛在心理沖突的能力,對現時的問題和過去經驗之間的關系產生頓悟。
34 第三個環節:解釋和修通解釋是指團體治療者幫助團體成員指出和解釋其自由聯想、夢、抗拒和移情的潛在意義。
修通是指當事人改變抗拒性和舊有的反應模式的艱巨過程。
35 第四個環節:將訓練成果向替代性單元擴展鼓勵團體成員在沒有指導者在場的情況下進行集會(比如在某成員的家里),這不僅可以促進成員之間的親密氣氛,發展團體凝聚力,激勵成員無須掩飾的參與,而且有助于責任的轉移,促進成員發展出更大的自主性。
36 自信心訓練
目標:改變妨礙自我肯定等不合理的觀念,發展出一種自我表達的權利和尊重他人的權利的態度,學習鑒別正確的堅持主見的行為,學會在人際情境中表達主見的技能。適合于對自信心不足,有劣等感、情緒壓抑、和人際溝通困難的人進行訓練。
37 理論背景阿爾貝蒂和伊蒙斯指出,那些自信心不足的人常常有三種錯誤的信念:其一,不相信自己有權利堅持自己的主見,特別在父母、老師、長輩、上司和優越者面前尤其如此;其二,對堅持自己的主見感到高度的焦慮和恐懼,如害怕別人會諷刺挖苦自己,擔心自己出洋像等;其三,認為自己缺乏有效地表達和溝通的技能,如認為自己口笨,眼神表情不自然等。
38 活動的內容與方式
第一個環節:觀察行為預演示范。指導者提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個情境,如上司要自己按照某種可能落后的方式完成一件事時的情境等。可以請3-4名參加者分別扮演三種行為模式。讓參加者學習鑒別無主見行為、攻擊性行為和肯定性行為三者之間風格和后果的區別。請參加訓練的成員指出每種行為不同要素,如表達方式、技巧、心情等。
39 第三個環節:自我表達訓練第一輪訓練可讓每一個參加訓練者輪流站起來即席表達自己對時局等某件社會新聞的見解,聽眾均應鼓掌給予鼓勵。然后請發言者閉上眼睛,其他成員用舉手的方式表示是否給予通過。
第二輪訓練可以讓參加者對他所熟悉的某個對象進行贊揚性評價;用上述同樣的方法進行評價。
第三輪訓練以辯論性話題為主,將參加者按單雙數隨機分成正反題兩組,每次兩人進行辯論表演,其他人觀看并以掌聲給予助威。
40 第四個環節:羞惡攻擊訓練鼓勵成員冒險去做一些自己原來不敢做的事情,挑戰害怕難堪的恐懼感。練習內容可以是:在公眾場合帶著耳機,任意高聲哼歌曲或外語;向陌生人打聽某件事等等。其他成員可以給予贊同或恥笑類的評論,使表演者感到一點治療性壓力。鼓勵練習者不要顧及別人的想法和反應,堅持自己想做的事情,并逐漸將在團體訓練中取得的經驗轉移到生活的情境中去。
41 格式塔治療法
目標:激勵當事人去認識自己怎樣為自己的覺察負責任,并鼓勵他們尋找內部的自我支持而不是外部環境的支持。尤為合適于治療那些過度社會化的、拘謹的、壓抑的、過分挑剔的個體。
42 理論背景格式塔治療法是現象主義與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整合,它由弗里茲.佩爾斯等所開創的。格式塔團體治療是一種經驗性的而非解釋性的方法,它主要經由一些現時知覺的實驗技術,促使當事人獲得對自身的障礙和矛盾沖突的即使察覺,并接受個人的責任,找到他們自己走出困境的道路。
43 活動的內容與方式
第一個環節:要先蛻掉五層神經癥的皮,才能祛腐生新,達到心理成熟。即虛偽層,即以刻板的不真實的方式對別人作出反應;恐懼層,回避因看到自身那些曾予以否認的方面而產生的痛苦;僵滯層,自我成熟處于停滯狀況;內向爆發層,觸及自己內心的麻木感,暴露出自己的防衛,開始與真實自我接觸;外向暴露層,即擺脫偽裝,釋放出因掩蓋自己的真實面目而被抑制的巨大能量。
44 第二個環節:雙椅對話試驗安排兩張空椅,請當事人坐在其中的一張椅子上,用平時自己習慣的語氣和句式表達自己對某個問題(如被納入治療的某個問題)的看法和情感(如愛);
然后,換坐另一張椅子,表達與上述表現相反的觀點和情感。
45 雙椅對話試驗(2)換一對極性問題(如男性化與女性化、溫柔與粗魯、愛與恨、進取與退縮、自卑與自大、嚴肅與活潑、是與不是、應該與不應該、自己與父母、丈夫與妻、自己與某物品等)使這種對話反復進行多次,促進當事人對他成為另一角色時的感想。
46 第三個環節:角色翻轉訓練要求每一個參加成員用語言和非語言的形式,輪流表演他們自己平時很少或從不表現出來的另一面。如讓謙讓的人表演霸道者的言行,殷勤的人表演懶惰者,溫柔的人表演兇惡者,自卑的人表演自大者,外表堅強的人表演軟弱無力者、愛奉承別人的人表演一些挖苦別人的言行等等。通過這種訓練使當事人與潛意識中那些被埋沒和拒絕的另一面進行接觸,從而實現人格的整合。
47 第四個環節:句型替換訓練格式塔理論認為,一個人內在的人格特點常常投射在其習慣的語言表達的模式中,因此,我們可以經由對我們自己外在的言語習慣的關注,來增進對我們對自己人格特征的察覺,使我們更接近自我。
48 自卑者和各種神經癥者常表現一些具有特征的句式通過句型替換實驗可以促進其人格的轉變,促進當事人對自己在現時問題上責任感的察覺。①用“我……”的句式取代“它……” “你…..”的句式; ②用“我知道…..,我選擇……”句式取代“我知道…..,但……”的句式; ③用“我不愿…..”的句式取代“我不能…..”的句式; ④ 用“我選擇……”的句式取代“我應當…..”的句式。 ⑤用“我能做些什么…..”的句式取代“為什么….?”的句式。
49 第五個環節:想象預演訓練要求參加者做各種想象情境的訓練。如一個害怕與異性接觸的人可以想象在一個封閉的空間(如電梯內)正好遇到一個熟悉的異性的情境。如果當事人能夠真正體驗到深層的情感,他可能就會發現,無論他對這種情感有著怎樣的災難性的預期,都不過只是幻想而不是現實,他并不會因為無助感、恐懼感而被摧毀。因此,體驗可怕的情緒反而會導致整合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