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什么樣的目標,就有什么樣的人生。
目標對于我們的人生來說,就像撒在園中的種子,稍不留意,野草就會蔓生,它無須我們關注,就會長得又快又多。如果你期望潛能得以充分發揮,那么就請你訂下一個遠大的目標,相信你在向它挑戰的過程中,會發現無窮無盡的機會,會使人生攀上一個新臺階。
記得有一個朋友曾問我:長江上有幾條船?在我被弄得莫名其妙時,他得意地告訴我:長江上只有兩條船:一條叫“名”,一條叫“利”。
人生真的就這么簡單嗎?你得到了“名”和“利”就快樂幸福了嗎?還是只會使你陷于更大的空虛之中呢?
其實很多人并沒有真正屬于自己的目標,他們大都以社會的價值觀為自己的價值觀。大多數人會告訴你,他的人生目標就是要成功,要賺很多的錢,要功成名就,幸福快樂。但你真正靜下心來想過沒有,這是你真心想要的嗎?還是只是采用了別人的想法,活在了別人的模式里?或者只是深植在你腦海中的社會價值標準?
其實非常奇怪地是,人們都不知道自己是誰,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卻要盡力成為某個人,在生活中不停地追尋。這不是盲人騎瞎馬嗎?
在你的生命中,最重要、最值得追尋的到底是什么?你有沒有試著去尋找答案?
人應該找回自己,活出自己想要的生命。人生是一出戲,在自己生命的舞臺上,我們是制片,是編劇,是導演,更是主角。我們是這出戲的中心,四周的人,充其量都只是配角而已。
盧梭說:對于整個世界我微不足道,但是我對于自己確是全部。了解真我,能時時保持著這個真正的自己,才能完成上天賦予自己的使命。只有把“心”穩住了,在生命的汪洋大海里,才能平穩地駛往我們的目的地。
2、找回迷失的自己
【大師智慧】
“當人們努力去獲取財富,不停尋求那似乎是自己的利益時,他便失去了他的靈魂,也就是丟失了自我。如同許多幻想和白日夢一樣,這種追尋只是在新奇和足以刺激人的時候,才給人以一時的滿足。”
——弗洛姆
“生命的可貴之處在于做你自己。”神學家坎伯在《坎伯生活美學》這本書里開宗明義說了這樣一句觸動人心的話。19世紀的浪漫主義代表,小說《金銀島》的作者羅勃?路易斯?史蒂文生也說:“做我們自己,并盡其所能地發揮自我,是生命惟一的目的。”
但是現代,在商品經濟的沖擊下,人們已越來越失去了自己。自我的概念已從“我是我所有”轉變為“我是你所需”。生活在市場經濟中的人,僅僅成為了一種商品,成為了別人的需要。“我”已不是我的主導,“我”僅成了社會中的交換價值。我能將自己換得一個好價錢,就是成功;如果我不被人需要,交換不出去或者交換不到一個好價錢,就是失敗。比如所學的專業將來是否有好的回報,求職報酬是否高,做的生意是否能賺到更多的錢。人關心自己,僅是關心自己是否能在市場上獲得最令人滿意的價格。個人是否成功的概念,也僅成了在市場上是否成功,自己是否能在商品社會換到優越的物質享受。
人們的行為和感覺也越來越像機器,每天按部就班,從未真正體驗過自己的任何事情,我們所體驗的自己,完全是別人認為我們所應該是的人。沒有屬于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快樂。活著僅只是活著,失去了純真,失去了想象力,失去了創造力,拘謹取代了幽默,僵死取代了活躍,人人臉上扮著嚴肅,卻忘記了歡笑,忘記了頑皮。
我們逐漸地迷失在這個社會中,喪失了個性,喪失了尊嚴、喪失了自由的意志,喪失了屬于自己的真正的快樂,既然如此,那還有什么證據來證明,我就是我自己呢?就像意大利劇作家皮蘭?得婁說的:“我沒有身份,根本沒有我自己,我不過是他人希望我是什么的一種反映:我是'如同你所希望的’。”
我們像一個醬菜缸里泡出的泡菜,全都一個味,我們喪失了自己,這種喪失的結果必然導致對自己身份的懷疑。如果我不能肯定自己的身份,只能假定自己是什么人,那么“我”是誰呢?意大利劇作家皮蘭?得婁在他的戲劇中,曾說明了現代人的這種感覺。他提出這個問題:“我是誰?我有什么證據來證明,我是我自己。”如果你已經喪失了個性,喪失了自由的意志,喪失了屬于自己的真正的快樂,那么,你還有什么證據來證明,你就是你自己呢?
如果你從來就沒有在真正意義上成為你自己而真正地生活過,那真是一種悲哀啊!
有位老教授告訴我:“人開始是人,逐漸就變為蟲了。”
低等人為生存勞碌,中等人為享受生活奔忙,高等人為發展自己、體現自己的價值而嘔心瀝血。——這難道就是我們想要的人生么?
3、什么才是我的最愛
在今天的社會,人變得越來越像機器,沒有了個性,沒有了浪漫的遐想。我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但人的精神生活卻越來越萎縮。作為人的個性、愛好、思想,已越來越被現實生活所扼殺,金錢取代了一切,在這個金錢決定地位、身份、快樂與否的社會里,人的動物本能被極大地張揚,而作為人的高尚的情操和精神卻越來越被窒息,甚至談到這些就會被人認為迂腐甚或恥笑。沒有了個性,沒有了想象力,大家都變成了社會馴養的狗。難道我們還不需要野性嗎?難道我們還不需要回歸自然回復我們作為狼的野性嗎?這就是杰克?倫敦在《野性的呼喚》中所要呼喚我們的。
人在感覺和思考方面,在意志行為方面,已越來越失去了創造力,于是我們就只能是我們所處的環境和所受的教育,也就是社會對我們的要求的模子里出來的模型。我們所有的精力都用來想要獲得,而多數的人從未考慮這種獲得:是不是我們真正的需要?只是見到大家都這樣,于是我們也要這樣。卻沒有停下來想想,我們所追求的目標,是不是我們想要的。在學校時,我們想要好分數,到了社會上,我們要事業成功,賺大錢,有聲望,買更好的汽車,到各地觀光等等。然而,如果我們能在這種瘋狂活動的時候停下來想一想:“如果我真的獲得了這項新工作,如果我有了這部比較好的汽車,如果我能去旅行——以后又怎樣呢?這些東西是否能真的讓我快樂呢?”
那么,我們的真正需要,真正的快樂是什么呢?——是什么在夢中將我驚醒?是什么在夢中讓我淚眼婆娑?是沒有成就啊!
我們真正的需要,真正的快樂就是發展自己的潛力,追求卓越,取得成就。
如果你喜歡享樂,見到一個漂亮的女孩,你會沖動甚至激動,然后展開追求,追求到手后,也許你還會激動,但如果沒有成熟的愛情做基礎,時間久了,你會覺得也就這么回事。實際上任何純本能的享受都是這樣,時間久了就會熱情消退;而惟有追求卓越,發展自己,才是一種無止境的快慰。達到了一種境界會有一種更高的境界等待著你去攀登;創造、成功,不斷地追求卓越,會使你永遠感受到青春、活力和一種無止境的力量。這才是人世間最高級、最大的快樂,這種快樂還會凈化你的心境,使你越來越高尚,越來越能體悟人生的真諦。
人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保持自己的個性,發展自己,追求屬于自己的真正快樂,就是強者。人只有一種真正的利益,只有一種真正的快樂,那就是充分發展人的潛能,充分發展作為人類一員的自己。人應該以自己為惟一的目的,而不是服務于任何超越于人的意圖的工具。不是賺錢的工具,不是社會的工具,不是意識形態的工具。我們就是我們自己。我們要最大限度地實現自身的潛能,并對社會做出最有價值的貢獻。這樣,我們既與世界同為一體,但同時卻又保持著自身的人格完整性。在建設性地運用我們的精力時,我們提高了自己的能力,我們“燃燒自己,卻不化為灰燼”。
4、客觀對待人的實質價值與工具價值
我們不應該只注重生命的表像——那些身外之物,而應該注重生命的內涵,讓生命有質量。當然要讓生命有質量,也要靠身外之物,但身外之物并不是決定因素,我也曾羨慕那些大款前呼后擁,有美女、名車相伴,出入高級會所,但一個人如果只擁有這些,而沒有內在的充實,那不也只是一個繡花枕頭嗎?
榮譽也只是他人對我們的評價。魯賓遜漂流到一個小孤島上,盡了20年的努力也只能求得溫飽。人是社會的人,也只有在社會里,才能發揮出力量,取得巨大成就,所以他人對我們的評價猶顯重要。但這并不是我們人生的全部。有許多人,他們刻苦努力,歷盡艱辛,甚至幾乎奉獻生命而取得成就,但最終目的也只是為了抬高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還有些人,追求名譽、地位,甚至學習知識、發展藝術,也只是為了贏得人們對他更大的尊敬。
人是多么愚昧啊!總在為博取他人的歡心而努力。別人贊揚我們的時候,我們并沒有走在自己的路上,只是處在別人的路上。尤其當你明白了就像一個音樂家陶醉在滿場的歡呼中時,突然發現那些人只不過是聾子,是怕別人知道了他的缺陷,所以盲目地歡呼時,你又作何想呢?我們是為自己而活,不是為任何其他人而活。
如果說我們追求的榮譽只是榮耀時,那么,現在則應追求人格的榮耀。我們不要寄望來自他人的贊美,不需要活在世人的喝彩聲里。他人贊不贊美只是他們的事。我們只是努力從自身具備的品質、個性、能力、思想里,尋找對自己生命的贊美,尋找快樂的源泉。我們只是存在于自己的發膚中,并不是存在于別人的看法里。
真正成功與快樂的人,絕不是依賴外在之物,他們的成功與快樂來自于內在的充實,內在的豐富。只有缺乏內在豐富的人才會不斷尋求外在的刺激來麻醉自己,以填補心靈的空虛。惟有不斷激發自身的潛力,挑戰自己,才是人生永不厭倦的快樂。
金錢、權力,各種的利益,享受、娛樂,這些只是生命的奴隸,決不能成為生命的主宰。人可以熱愛享受、娛樂,熱愛金錢,但絕不能因此而讓生命腐化,這些永遠只是生命的調料,不能成為生命的主宰。主宰生命的應該是創造,應該是永遠向上的意志。沒有創造的生命,沒有成功來點綴的生命,是蒼白的,是違背生命本能的。生命的本能就意味著向上,像種子沖破泥土的阻礙成長發芽,而后去爭取陽光和養分,茁壯成長。
5、欣賞生命沿途的風景
生命的意義就在于成長,脫離了成長的意志,生命也就成了廢物。
成功就像攀登一座永遠也到不了頂峰的高山,既然永遠也沒有頂峰,我們就應該邊攀登邊欣賞沿途的風景。如果只是埋頭攀登,一心只想到達最高點,那就很可能錯過了沿途的風景。何況如果你一生都到不了你所預定的頂峰的話,你又沒有去享受風景,那這一生不就毀了嗎?當然如果你只是貪戀現時的風景而放棄了繼續攀登的努力,那你也就永遠站不到更高處,欣賞到更遼闊的風景。
所以人生要永遠努力向上攀登,但在攀登的同時,也要及時欣賞風景。這就是人生前進與享受的辯證法。
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最真實意義上的成功,就是快快樂樂地生活,充分地展現自己,讓一生過得充實而快樂。而一個人只要能踏實、認真、充實、快樂地度過一生,這樣的人就是一個偉人!
人的一生是非常短暫的,只要我們能用心地生活,快樂地生活,安享上帝所賦予我們的一生,盡到了我們做人的責任,那就是成功。
6、人生是一個快樂的旅行
古語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仿佛成功就是要吃苦。甚至還有人提出了“天平”理論:你要得到多少,就必須付出多少。得到好像總是與付出成正比。我并不反對得到就要付出,但這種付出并不就意味著是吃苦。我為了成功也付出了很多,但現在回味起來,我感覺最快樂的日子還是在付出中的那些日子,而不是成功的現在。
成功是一種快樂,追求成功的過程也是一種快樂。就像人要去旅行,那么為旅行的一切準備也是快樂的。你只有抱有這樣一種快樂的心態,你的行為才能持續長久。如果你總認為是先吃苦,日后才能獲得甘甜,那么我相信你的計劃很可能會中途夭折,吃苦的事總是難以持續長久。甚至當你吃盡了苦后,卻并沒能達到目的,那么我想你這一生不是被毀了嗎?曾經有一位學員告訴我,他要先立業再成家,他成功的決心是那樣強烈,但我總有一些悲哀,如果他的目標太高,而他總不能達到目標的話,他的青春又已度過,那么他將來不是一個悲劇嗎?
實際上那些真正成功的人士,并不是到了成功才感覺到快樂,他們整個的追尋過程就是一種快樂。這樣他們并沒有很大的心理壓力,即使不能成功,他們也快樂了。追尋快樂與追尋成功并不是一對矛盾,它們是統一的。你也只有將它們統一起來,你才可能幸福,你也才更有可能成功。就像斯賓塞所說,以快樂為目的,必然會使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也具有快樂的性質。也就是說以成功為快樂的話,那么追尋成功的過程也是快樂的。
但有人會提出反對意見:治好病是快樂的,但治病的過程要打針、吃藥卻是痛苦的。還有母親誕生小孩是快樂的,但懷孕和誕生的過程卻是痛苦的。我認為成功的過程并不能類比于打針、吃藥,因為成功并不能看成是治病,成功是一個人不斷地充實、發展、完善自己,要類比的話,我倒認為成功就好比身體長強壯了,而成功的過程就是要吃飯、吃菜,補充各種營養,而這甚至是一件比身體長強壯了還快樂的事。成功雖然有些像誕生小孩,也是創造出了一種新的東西,但在這個過程中也像孕婦一樣,有著精神上的無比愉悅,卻沒有孕婦生理上的痛苦。
總之,不要把追求成功的過程當成是吃苦,抱有這種觀念去追求成功的人,極少有能夠真正取得成功的。成功是快樂的,追求成功的過程也是快樂的,這樣我們就能唱著歌行進在成功的大道上。
也可以說,方向錯誤,你越努力,你離成功越遠,離失敗越近。
拓展咨詢 010-84710300
熱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