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6月20日,我策劃的主題為“教練(Coaching)——提升企業(yè)生產(chǎn)力的新技術(shù)”的研討會在廣州舉行。這是中國首次教練技術(shù)研討會。為了確保成功,我請了Lawrence來主講。
研討會很成功,其豐富的內(nèi)容和新穎的形式獲得了廣泛好評。里面有企業(yè)運用教練的個案分析、放錄像演示教練技巧、體驗式活動“變化者與觀察者”等等。
其中交換名片的環(huán)節(jié)卻最令我難忘。研討會開始時,Lawrence對在場的200多位來自珠江三角洲各個企業(yè)的管理者說:“現(xiàn)在,大家先交換名片,互相認識一下,看誰交換的名片最多。”場面一下子活躍起來,人們互相打招呼,換名片。
結(jié)束之后,Lawrence總結(jié)成果:“拿到一張名片的請舉手。”有一個人舉手。
“兩張名片的請舉手。”“五張名片的請舉手。”“七張名片的請舉手。”“九張名片的請舉手。”人們紛紛舉手回應(yīng)。
“十張名片的請舉手。”有兩個人舉手。這時,我看見Lawrence自己也舉起手來:“我自己也是十張名片。”原來他也參與進去交換名片了。
這讓我很意外。同時,也令我自我反省:“為什么我沒有去參與呢?”原因是:我覺得自己是策劃者、組織者,是工作人員,是不能參與的。其實,有誰這樣規(guī)定呢?由于這樣一個想法,讓我沒有采取行動,因此沒有十張名片的成果。
Lawrence雖然是教練,但并沒有局限于“教練”這個概念里。
性格即命運。
我看到Lawrence永遠都會樂呵呵的,有幾分小孩子脾氣,隨和而真實,永遠不會頂著乏味的“教練”或“導(dǎo)師”的頭銜,孤零零地站在講臺上。親和力隨時都可能讓他和他的名片走下臺來,向你伸出手,說:“哈羅,我是Law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