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他們,那是雪條、雪條……
這個世界永遠不會有真正屬于你的玫瑰園,除非你自己去種玫瑰。
教練技術是一種針對人的心態的新興管理技術。
掌握并運用這種技術的人就是教練。
Lawrence是教練,匯才的首席教練。
《羊城晚報》這樣形容他:“梁立邦,從外表看來沒有什么特別,個子不高,帶著眼鏡,胖胖的。梁立邦,特別,全世界只有5000名教練,他是其中一位。”
梁立邦是Lawrence的中文名字。那么,這位首席教練和雪條有什么關系呢?事情是這樣的。
在某次訓練的間隙,我聽到有學員在和Lawrence聊天。于是我湊上去聽,心想這是個免費索取首席教練的機會,不索取白不索取。做不了首席教練,做個首席索取也不錯啊。據說樂百氏集團主席何伯權聘請Lawrence作為私人教練,每小時的費用數千元呢。
于是聽到了Lawrence八幾年在北京買雪條的故事。當時北京人不知道冰棒還有另外一個雅號叫作雪條。因此,Lawrence總是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雪條是什么?接著會有人告訴他:你說錯了,那叫冰棒。“后來,我不斷告訴他們,那就是雪條、雪條……慢慢地,人們就知道什么是雪條了。我再說買雪條時,別人都會覺得我講的對、講得好了。”講到這里,Lawrence孩子般得意地開懷大笑起來。
我不知道與Lawrence對話的那位同學作何感想,反正我自己是感觸頗多。這雖是件小事,但Lawrence那種認真、負責任和堅持的態度令人起敬。難怪他的企業會如此成功!有這種精神,還有什么事情做不到?在那種情況下,通常人們(包括我)會買了雪條就走了,或是下次改口說買冰棒就是了。或許就是這一點,決定了誰是首席教練。
聯想到我許多寫現代詩的朋友,經常會抱怨讀者的層次太低,讀不懂自己的作品。因此,要么降低品位,迎合讀者的口味,要么孤芳自賞,拒絕讀者。
但我們為什么不可以耐心地教育他們,讓他們懂呢?
這個世界永遠不會有真正屬于你的玫瑰園,除非你肯自己去種玫瑰。
曾看過某傳媒一則消息,說歐洲某些著名的交響樂團為了讓大眾理解交響樂,每年都會特別去一些社區進行演出、普及交響樂(原來歐洲人也并非是天生就懂交響樂的);很多成功企業也是在不斷教育消費者,而培育出一片又一片的市場的。我覺得他們的做法與Lawrence如出一轍,都是自己去負責任、都是自己去開墾玫瑰園。
如果再有寫詩的朋友遇到別人不懂什么是超現實主義或者深度意象之類的東西,我先請他不要埋怨中國的農民太多或者慨嘆懷才不遇,也不要退縮回去,搞小圈子藝術。我會給他講Lawrence在北京的故事,并請他想象一下Lawrence開心地吮吸著雪條而不是冰棒的樣子和那種——確實不一樣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