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初,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的概念在管理學界漸漸被很多公司接受。現在,在學習型組織概念的基礎上,教學型組織(Teaching Organization)的概念漸漸興起。很多組織認為,個人和組織僅僅停留在能夠持續學習的水平上,還顯得略為不夠,更重要的是在組織內部培養一種如何教會別人學習提高的文化氛圍。一個組織能夠長期能夠保持不敗之地的訣竅不僅僅在于它現在能夠作出正確的決策,更重要的在于它能夠保證在將來也能作出如此英明的決策。這從客觀上就需要現階段的領導人必須培養出下一代或下幾代英明精干的領導梯隊。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教練”式領導便成為許多公司競相尋找的對象。
英文中教練Coach 一詞來源于匈牙利語 Cochee,意為幫助別人準備參加考試或競賽的人。在企業管理領域里,教練可以定義為業務指導者。教練的角色應該由員工的直接領導來擔當。這其中包含了兩層意思:首先,教練應該是一個管理人員持續負有的管理職責。管理人員應該懂得如何引導員工提高工作技能,優化員工的績效;其次,通過充當教練的角色。管理人員可以展示其關心團隊成長的管理作風,進而幫助培養員工的敬業精神。
從傳統管理人員的角色到“教練”式管理人員角色轉變中,我們可以體會什么是“教練”式領導。
傳統管理人員的角色 |
“教練”式管理人員 |
· 向員工傳達公司發展的方向
· 確定工作考核的標準,和員工一同設定員工的年度工作目標
· 設置崗位,招募新人
· “你為我工作”的思維方式
· 分配任務,適當授權
· 清楚地傳達自己對下屬的工作結果的期望以及下屬在目標未能完成時可能產生的后果
· 重在工作任務本身
· 以結果為導向的管理方式
· 替下屬分組
· 問題出現時,幫助下屬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 |
· 幫助下屬思考他們如何實現個人工作目標
· 了解每位下屬的工作風格、長短處,以及個人對職業發展的期望
· “我怎樣來幫你”的思維方式
· 幫助下屬在新的工作環境中應用在以前工作中積累的技能
· 發揮和提高下屬的長項,幫助下屬挖掘潛力
· 幫助下屬探索新的工作策略
· 培養下屬的創業精神和思維能力
· 促進下屬的個人學習
· 培養團隊合作
· 注意加強員工的集體榮譽感,激勵個人在工作上“更上一層樓” |
那么怎樣實現從傳統意義上的管理人員向“教練”式領導過渡呢?高效的“教練”式領導至少應該 1)花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向員工清楚地表示自己愿意支持下屬的成長和發展;2)主動引導員工就某工作問題的解決方案進行探討,不隨意批評貶低下屬。以下是做好“教練”式領導的十種值得我們借鑒的行為方式。
1. 與下屬的真誠合作 (共同承擔責任,愿意與下屬共同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2. 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 (領導表現出愿意提供支持的積極態度,并樂意為下屬為了解決某一個問題提供必要的咨詢建議和信息資源。)
3. 善解人意,懂得如何去理解別人,富有同情心(領導尊重下屬的感情、感受,善于了解下屬的所思所想以及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障礙。)
4. 高度認可下屬員工的價值 (領導對下屬的工作作出認可,相信每個員工是團隊中不可或缺的一員,給下屬及時的正面反饋來保證員工的自尊。)
5. 嫻熟的傾聽和人際互動能力(領導愿意很認真地聆聽下屬的心聲,同時詢問員工一些問題,給他們足夠的時間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6. 充分了解并認可下屬的工作目標和工作興趣 (領導能夠充分了解下屬的興趣所在,個人的發展目標和期望,以及在達到目標過程中的個人所需。)
7. 正面反饋 (領導愿意強調下屬所取得的成績,并把功勞歸于下屬。)
8. 勉勵下屬,自身保持樂觀心態 (領導自身對事情充滿樂觀心態,相信依靠下屬和自己的共同努力能夠將問題一一解決,從而激勵下屬的工作積極性。)
9. 積極地與下屬交換意見 (領導用一種友好的方式在一些工作問題上與下屬交換意見,做到態度緩和,不給下屬造成壓力,不輕易下結論。)
10. 主動承擔責任,思想開放 (當工作上有些不好的結果時,領導主動去承擔責任,而不一味地去責怪下屬,在領導和下屬之間建立起基本的相互信任。)
從傳統意義上的管理人員向“教練”式領導過渡需要管理人員加強自身的修煉,無捷徑可言,任何人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從上述十種“教練”式領導的典型行為方式中,管理人員可以對照檢查自己的日常管理行為,取長補短,循序漸進地實現向“教練”式領導角色的轉變。